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讲述|留守科研单位的人:一个月无法洗澡,30多人撑起“日常却重要的事”
分享至:
 (2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海华 整理 2022-04-22 17:30
摘要:大家经常做实验到半夜

讲述人:国药医工总院下属上海医工院员工 单汉滨

从3月21日算起,我留守单位已经一个月了。

科研一线的工作人员平常需要和实验仪器打交道,否则无法获得第一手数据。考虑到项目的紧迫性,院里一共有三十多位“值守人”选择留下。

为了赶实验进度,大家经常做实验到半夜。有一次因为加班到凌晨,学弟的电话铃声也没把我闹醒,那天核酸检测迟到了。从此,我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关爱对象”,时不时能收到群里领导与同事的暖心问候,转化中心“坚守四人组”的其他三位成员——段传奇、杨洋、曾卉更是成了我的定时定点闹钟,每天都能听到他们的准点提示与问候:“师兄,记得吃饭啦”“师兄,测核酸了”“师兄有啥需要帮忙吗”。在他们的呵护中,我像极了一位“大龄婴儿”,也正因为有这么细致的相互关爱,让我本以为枯燥的“闭关”生活多了一份暖意和温馨。

由于疫情原因,液氮罐车不能进入园区,我们有的液氮储存罐指针临近警戒值,一些高档仪器面临损坏的风险。分析测试中心的潘红娟主任与钟家亮老师万分着急,一面积极联系液氮罐车如何补液,一面着手采取自我补救措施。

作为一个仪器维护的“小白”,我硬生生在各位专家老师的远程教导下,暂时荣升为价值千百万元的科研仪器的“看护人”。我的压力也随之而来,生怕由于我的疏漏,影响解封后仪器的正常运行。当时由于氮气源告急,通过陆静老师远程指导,我顺利完成了原装氮气管路的拆卸,并转换成氮气钢瓶供氮。可是,第二天下午复查的时候,我发现满满的一钢瓶氮气仅仅用了不到12小时,就只剩不到一半了。那可咋整?我如今想起来,都觉得后怕。


单汉滨成为科研仪器的“看护人”

当时,我立即视频连线陆老师。在陆老师指点下,我一下子各种技能附身。比如,使用泡泡水对整个管路接口逐个排查,拿着酒精灯对卡口螺丝进行拆卸,拿房间里的二通接头挨个尝试,为了增加气密性把能想到的密封胶带都封了一遍。直到近晚上9点,经过4个小时的折腾才完美收工,总算是“不辱使命”。

第二天一大早复检完后,我向陆老师汇报仪器正常,在随后的交流中才得知,陆老师前一天担任社区志愿者,白天当“大白”累了一天,晚上又因指导我折腾了4个小时,第二天一大早继续做“大白”。

疫情的突发也打乱了我们诸多科研项目申报的进度,尤其是一些临近申报期限的项目。由于院内人手严重不足,我这个“外行”在院办孙盛老师带领下,仓促上阵,进行申报资料的盖章、整理、装订和快递等。忙碌了两天后,总算有空休息一下,孙老师把仅有的几个橘子拿出来给大家分享。这一刻,我感觉到了温情满满。

这段时间,我们三十多位“值守人”都在默默做着日常却重要的工作,这些工作有各自手头上的,也有不能来院的同事因为信任而委托的。魏院长、杨书记等院领导班子始终与大家在一起;生物制药部的李文杰、庄伟亮为了养细胞,值守实验室至今;院办的李文一老师,负责重要文件的盖章、公文流转等办公室工作;还有许多同事,在科研、行政、后勤的岗位上坚守,大家没有地方洗澡,只能简单地用湿毛巾擦一擦,困了就睡实验室、办公室。


科研人员在做实验

不久前的一天,我路过求真书院,透过楼顶天窗的阳光撒在一排排书架上,有同事正在挑选、翻看着书籍,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期待,玉兰花开香满城,申城早日无恙。

题图来源:上海医工院。讲述人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