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观察】习近平揪心的“悬崖村”长期不通路,精准扶贫如何绣好发展这朵“花”
分享至:
 (7)
 (9)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廖德凯 2017-03-11 05:30
摘要:汪洋副总理到凉山调研,曾经走了几个小时才进入目标村。对这样的贫困地区,最精准的发展思路还是那句老话:“要致富,先修路”。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参加四川代表团讨论时特别强调,“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要继续选派好驻村干部,整合涉农资金,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而他特别提到了四川大凉山的“悬崖村”,提到了脱贫后的巩固问题,体现出了总书记对贫困群众的关切之情。

 

精准扶贫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重点之一。冲刺阶段要把“花”绣好,真正精准施策,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有必要回过头来,把前期工作梳理一下,对不同贫困地区的贫困原因再认识,对精准扶贫措施进行再分析,在住房等面上问题得到初步解决的情况下,更多地研究如何让贫困群众发展的问题。毕竟,只有发展,才能真正让贫困地区的群众有可持续的收入,彻底解决与外界的交流、融合发展的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认为,“发展”意味着消除贫困、人身束缚、各种歧视压迫以及缺乏法治权利和社会保障的状况,从而提高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的能力。而在笔者看来,目前贫困地区的种种贫困问题,正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导致当地与外界认知、追求、发展落差等各方面的矛盾。贫困地区群众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根本的问题还在于因各种原因导致发展受到极大限制,与外界相比发展严重不足。因此,如何绣好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发展这朵“花”,是精准扶贫、特别是脱贫后防止返贫的基础。

 

绣发展之花,应以基础设施为先。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的大凉山为例,这里少数民族聚居县有11个县200多万群众长期处于落后状况。几十年来,当地财政的大头都投入到扶贫之中,但由于地方财力、政策、规划等限制,这些县域的公共基础设施水平极为低下。在大多数西部省份的县一级都通了高速公路的今天,这样一个集中连片的地方,却依然没有一寸高速公路、没有一寸高铁一列动车,就连当前通往各县的公路,都是在去年才全面修建完毕。有的乡村到县城少则几个小时,多则数天甚至十多天,群众外出能力严重不足,完全被大山封闭在这个区域里,交流半径小,大多数地方连汉语都不通,发展的基础条件极其薄弱。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悬崖村”,风光壮美,雄山丽水,奇花异景处处可见,而在凉山,这样的村落不在少数。许多网友、专家看到照片后曾提出发展旅游,这是个好主意。但是,如果没有可进入性,一切都是空谈。汪洋副总理到凉山调研,就曾走了几个小时才进入目标村。对这样的贫困地区,最精准的发展思路还是那句老话:“要致富,先修路”。无论是“输血式扶贫”,还是“造血式扶贫”,都要有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形成系统,血液才能有效流动,有流动的血液才有生命的成长。而其他贫困地区阻碍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也需要进一步分析,相关部门要狠下决心加以解决。把大的瓶颈问题解决了,地方政府就可以做好更精细的“绣花”功夫,研究当地更精细的个体发展问题。

 

其实,贫困地区群众的发展愿望是非常强烈的。据我了解,有的贫困村落的贫困群众,为了家庭(子女)的长远发展,自发地到县城周边甚至大城市周边的农村去寻找落脚机会。城边农村居民进了城,他们就把房屋买下来,离城市更近一些。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家乡出入不便,没有可持续性的发展前景,他们又怎么会愿意背井离乡?可以说,发展是贫困地区群众最强烈的愿望,为了发展,他们舍弃了太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脱贫工作,关键要精准发力,向基层聚焦聚力。精准发力,一要精准,二要发力。精准需要摸清发展的主要症结,发力要真正下大力气、死功夫。许多历史遗留的基础设施欠账问题,就需要花点死功夫打打硬仗。事实上,从群众强烈的发展意愿和实践来看,如果政府将基本的问题解决了,发展问题甚至不太需要倚仗政府,群众会从基础设施的改善带来的便利中,学习和探索如何实现自我发展。他们的“自我精准发展”,是精准扶贫最大的内生动力,也是政府精准扶贫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朱珉迕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周寅杰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9)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