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专访张军:我们说“中国制造”强,不仅体现在单一的制造业上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夏斌 2022-03-19 09:28
摘要:《向世界讲述中国经济》访谈③

作为复旦大学最年轻的文科资深教授,张军一直坚持观察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内在逻辑,并对政府决策及时发出提醒与建议。

2005年起,他应邀为海外平台“世界报业辛迪加”撰写关于中国经济的原创评论文章,一写就写了16年。从上海发出的“中国声音”,在国际经济学界得到重视、收获“点赞”。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菲尔普斯教授评价:复旦张军的文章,是我迄今读到的对中国经济奇迹真正好的解释。

上书房:有观点提出,中国城镇化已经来到“中后期”,正在转向全面提升质量的新阶段。这一新阶段与此前的快速城镇化有何不同?

张军:中国经济仅用三四十年就变得强大起来,可以说是以大流动、大繁荣为特征的时代的成功。其间,城镇化及劳动力的迁徙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形势下,伴随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一些超级大城市和正在崛起的城市群正在成为推动经济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还有必要进一步推进都市圈建设,不仅中心城区能带动郊区,而且经济中心城市能带动周边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在实施都市圈发展战略方面,粤港澳大湾区走在了前面。仅从2010年到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的GDP就由5.42万亿元增加到9.35万亿元,其经济规模位于东京都市圈、纽约都市圈之后,跻身全球三强。另外,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还在快速增长之中,其人均GDP还不到东京的一半。这意味着,这一地区的增长潜力仍然十分巨大。

上书房:从粤港澳到长三角,区域经济融合与集聚到底有何好处?

张军:在经济地理学的概念框架里,资源或生产要素总是趋于在空间上实现聚集。在地理上相邻的地区,驱动资源配置的市场力量往往会超越行政区划和种种阻碍因素的限制,进而产生规模报酬递增效应,促进更有效率的经济增长与更高阶段的发展。这是市场逻辑,资本和企业是其中当然的主角。

从实际效果来看,过去我们理解珠三角,以为就是制造业。其实,在这个区域,一个产品从设计到物流分发出去,中间经过生产,整个是一条龙的,这是聚集带来的综合效应。

我们说“中国制造”强,这个强不仅仅体现在单一的制造业上,而更多表现为“一环扣一环”,每个环节都强。这是一个强大的供应链、生产链概念。

上书房:在长三角一体化中,上海怎样更好地发挥集聚与辐射作用?

张军:上海与苏浙皖地理相邻、文化相亲,空间集聚效应潜力巨大。

上海很早就看到了长三角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可行性、必然性。上世纪80年代,“上海经济区”的规划设想就是一个证明。我曾多次聆听老市长汪道涵先生就这一话题所做的精彩演讲。即使在县域工业化如火如荼展开之际,长三角城市之间还是成立了经济协调会。

进入21世纪,长三角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特别是,上海加快经济转型与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步伐,对周边显现出巨大的外溢影响。

从城市经济形态上看,长三角显现典型的“中心—外围”的特点。上海是独一无二的国际大都市,也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长三角的龙头。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在本质上是加强上海与其他地区、城市在经济上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在更大空间上的集聚。

我理解,它包含两个重要的推进战略:一是推进上海大都市圈经济的成形;二是通过打造苏浙皖三地的城市群,加强上海与长三角多个城市群之间的辐射与融合关系。

新时代是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好时机,应该深入研究和推进形成联动、共享和合作机制。比如,上海自由贸易港区的建设必然带动离岸贸易与转口贸易的发展,长三角港口的联动合作与利益分享机制是什么?再如,在长三角地区,如何分别布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战略行业产业链?

在推进形成上海大都市圈的实践中,上海应该更主动地把自身经济转型、全球城市建设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结合起来。在向周边城市提供更多对接和承接机会上,上海应有更大的胸怀和格局。在全球城市建设中,也应该积极研究考虑如何疏解一部分非核心功能。

在自贸区、自由港建设中,上海要有更高的视野和格局来考虑与长三角腹地的辐射、融合关系。比如,站在全球角度超前考虑,如何更好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来突破传统自贸区的运作模式,包括交易、物流、金融和海关监管模式。

上书房:对上海来说,如何勾勒长板、补齐短板?

张军:上海是一个人均GDP较高的特大型城市,是肩负国家战略重任、对标卓越全球城市的前沿窗口。上海的经济增长需要放长远想,肯定不是靠每年投多少钱进去就行的。

上海有不少新兴企业、高科技企业,它们的竞争优势并不是仅仅靠投资驱动起来的,而更多是基于人的原生创造力。

一座城市可以不断投大项目,靠基建项目拉动增长,但总有投完的时候。上海人有这样的紧迫感和超前意识,明白从长远来说GDP增长不是政府可以支配的,而要靠每个人的聪明才智。

只要创造好的营商环境、创新生态,汇聚各界人才,让想做事的人、想创业的人、想创新的人活力迸发,增长点就能够发展起来。这就是“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就能拓展“稳”的成果、增强“进”的动能。

栏目主编:顾学文 题图来源:东方IC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