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笔墨字幅里的春天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耿勇 2022-02-12 17:50
摘要:春联贴在门上的是喜庆,贴在心里的是美好的心愿和祝福。

我有一个嗜好,喜欢看人书写春联。年前,好友书法家忙于应文联书协的邀请外出写春联,我也随之前往,一站一上午,别人写得尽兴,我也看得过瘾。

过年,设摊写春联,现在少有,过去常见。过年前赶年集或逛庙会什么的,武有吞火耍大刀,文有案上挥毫。与膀大腰圆、虎背熊腰的行武表演者相比,握笔沉吟者多半年纪偏大,衣冠整洁,背微驼,面容清癯,胸前的老花镜拴了一圈很长的橡皮筋,耷拉在脖子后面。如再穿上长衫马褂,活脱私塾教书先生。

虽说书写春联也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买卖,可这毕竟是与“文”字沾边,便有了些儒雅,与杀鸡宰鹅有天壤之别。它有个叫法,叫作书春。“一张小桌,桌上一个大砚池,几只糊满了墨汁的碗,四五枝大小笔。”张恨水先生写《金粉世家》,便从此处落笔,将故事娓娓道来。对联里也有笔下春秋。如张恨水设计情节:“那妇人一看我的名片,是个业余新闻记者的,署名却是文丐”,妇人不怯,才气逼人,写下“文章直至饥臣朔,斧钺终难屈董狐”,用东方朔的典来咏文丐,蕴藏气节,可谓绝佳对联。

文雅归文雅,设摊书春,毕竟是一桩买卖,摊位不宜设在房屋转角处或屋檐下,因为要避风。但又要摆在人来人往的街口。进入腊月,年味走近,阳光依旧腼腆,似近却远,凛冽寒风肆虐。无人来光顾时,书春者不时用手绢擦着鼻子,见缝插针地跺脚搓手取暖。可远远望去,有人朝摊边走来,便马上站立好,笑容可掬,为前来选购春联者介绍或书写春联。

20世纪60年代末,春联的内容经历“扫四旧”后,平淡许多,大都对仗虽工,却有些模式化,缺少新意。像类似“大地回春,祖国山河一片绿;东风浩荡,人民公社万年红”等比较普遍。再往后,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深合众人胃口。那时,也不仅是我们小孩子盼望长大成人,大人们也一样总念着“一岁除”,总想着“换旧符”,不愿岁月蹉跎徘徊。这与当初王安石革新心切一样,人们内心也呼唤着“我劝天公重抖擞”,思变的心态,从贴春联中便可见一斑。

那些年,不论春联内容单一和雷同与否,其书写的庄重仪式感仍在。我买完春联之后,总不急着离开,一看就是大半天。幼时的我并不懂别人如何运笔,更不懂欣赏书法艺术,那会甚至没听说过“书法”这个词,对此痴迷,大概是被其庄重神圣的仪式感所吸引。

别看街头巷尾设摊书春者,都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可他们书春的态度是极其认真和虔诚的,书写起来一脸严肃,凝神聚气,濡毫沾墨,从落笔到收笔,一气呵成,博得众人称赞和喝彩。如偶尔写错或写漏了字,书者满脸自责的表情,重新来一遍前,为安妥起见,沉思不语,用手在纸上比画着,嘴里默默念叨着,数着格子,这时旁观者也不言语。直到捉笔落纸,最后很有韵味地提笔收墨,围观者才高声喝彩。书春者表情凝重是因为内心庄重,那每一笔每一划的字里行间,透出他心中对古老传统文化的敬畏。写春联的人日子过得并不宽裕。至于其中有人后来有幸成为“书法家”,字值千金,那也是能吃饱喝足后来的事。

写春联者,身旁总有一个类似古时书童角色,帮着研墨、掭笔添墨、裁纸牵纸,别看他人小,不起眼,裁纸、牵纸手上有功夫,裁纸精准利索,牵纸的快慢,正而不斜也恰到好处。在他们身后两棵树之间,系着一条长绳,春联写好,如果暂时没人买,待墨迹稍收,便挂在绳上,待风吹过,墨迹渐干。

人们或选择传统的诗词歌赋对联来衬托当下,或选择与时政相呼应,反映百姓的心声。来购买春联的人,有人早有准备,从口袋里掏出事先准备好的小纸条,上面记着要写的内容。也有大伯大婶手提网兜,肩挎布袋,匆匆忙忙刚排队买好年货,来摊前,放下年货,喘口气,让书春者随便写点啥,反正是图个喜庆吉利。书春者的案台一角放了个小本子,上面记着许多常用的春联,是为了那些拿不定主意,也不知想写点啥的人准备的。像我这样小学生模样的人,总喜欢装模作样,在那里翻来翻去挑选,最后还是拿不定主意,只好求助,让书春者来定夺。

等带着春联回家张贴后,贴在门上的是喜庆,贴在心里的是美好的心愿和祝福。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