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伴公汀 > 文章详情
无限活力何以在上海奔涌,这个稳固“三角”成为最佳诠释
分享至:
 (101)
 (6)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骏 周程祎 2022-01-22 06:31
摘要:科技、教育、人才,犹如一个稳固的“三角”,构筑起上海未来发展的战略优势。

15年前,在华东理工大学读博的谢应波,和5个大学同学一起创办了泰坦科技。“上海是一座有活力的城市,是创新创业的福地和宝地。”这个从重庆农村考到上海的“80后”自此在上海安了家。

如今,身在两会会场里的市人大代表谢应波,读到政府工作报告中2022年的主要任务之一——“聚力加快科技创新、教育现代化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和支撑”,特别有感触。

城市发展,如何获得强劲动力,又是什么给予它厚重支撑?报告给出了“解题思路”:根本靠科技,基础在教育,关键是人才。

科技、教育、人才,犹如一个稳固的“三角”,构筑起上海未来发展的战略优势。这于谢应波和许许多多扎根上海的创新创业者而言,是“利好”;于这座将创新视为第一动力的城市而言,是新起点。

在许多代表委员眼中,这预示着新一轮科创热潮蓄势待发。

引擎

在两周前,投资逾500亿元的中芯国际临港项目启动。项目规划建设每月10万片的12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建成后将以芯片制造为核心,带动设计、设备、材料、封测等集成电路全产业链集聚发展。

各类科学基础设施、“硬科技”项目开工建设如火如荼,无不折射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进程着力点在强化创新策源功能,做强科创引擎。

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对于做强这个“引擎”,上海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并持续发力。

《2021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显示,上海政府人均研究开发(R&D)投入近年来保持高位,去年政府人均研究开发投入排名亚太第四。

在一贯重视基础科学、战略导向,推进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的基础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激发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活力”。在科技界人士看来,新型研发机构之所以被寄以厚望,因其以“活的机制”加快科技攻坚突破,给未来无限可能。

坐落在张江的上海期智研究院,就是这样一所新型研究机构。它同上海已有研究力量形成紧密合作网络,围绕人工智能前沿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学科交叉、融合创新。

“科学家在这里工作的最大好处,是能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自由探索。”上海期智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上海交大教授郁昱说。

高地

在新型研发机构中兼职的郁昱,去年带领团队取得了两项国际“领跑”的成果。在他看来,这里不仅是干事创业的平台,更是揽蓄人才的平台。

加快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上海比任何时候都渴求人才。毕竟,有什么样的人才,城市就有什么样的竞争力,有什么样的未来。

上海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方案。

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不是简单地砸钱砸物,更不是导向内耗式的、同质化的、低层次的人才竞争。上海展现出不一样的人才视野。

在此前召开的上海市人才工作会议,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的特征已勾勒清晰:彰显国际化的导向,构筑世界级的人才平台,实行更开放的人才政策,造就战略性的人才力量,构建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营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其中,特别强调要大力引进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

全球揽才,需要全球视野,也需要采取全球通行、符合未来人才方向的揽才方式。去年3月,上海发布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不见面”审批4.0版政策。在思爱普(中国)有限公司工作的德国籍员工LI HAN SI就是受益者之一。这名UI技术企业架构师,按新政策享受无犯罪记录承诺的绿色通道,来华工作获得更多便利。

“解绑”也是人才持续呼吁的问题。人才评价,不看谁的帽子多、论文多。要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使用权、更大资源调度权。

政府工作报告对此亦有回应。“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积极稳妥下放岗位设置、职称评审、科研管理、经费支配等权限,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

基石

将“教育”与“科技”“人才”并列,强调教育在创新中的基础作用,在很多代表委员看来,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亮点,彰显出政府对创新的深层次思考。

教育不仅仅是民生问题,更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不仅仅是指增加投入和教育公平,还在于教育需要先一步、高一层的布局。

在复旦大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莱维特领衔组建了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他和其他教授一起开了一门名为“定量生物物理学前沿导论”的选修课,吸引了生物、物理、化学、数学、药学、计算机等不少专业的学生,在这些年轻人心中撒下了从事前沿基础研究的种子。

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不过,面临新时代新挑战,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报告提到,深化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试点。去年12月,上海市教委发布《上海市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2021-2025 年)》,规划增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主体内生动力、建立开放共享的协同育人信息平台、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等。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两会会场上也有不少讨论。比如,民盟上海市委提出创新教育模式,建立“世界级”的产业学院和学习工厂。“建立学习工厂,实现有传统的‘实习工厂’向‘学习工厂'转变,满足多所学校教学、多家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并融入到同一实践场所。”

生态

生态环境好不好,就要看鸟的翅膀往哪里飞、鱼的尾巴往哪儿游。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人才生态建设。

什么样的生态对人才具有吸引力?“人才在这里能找到对得上话的人”,谢应波对这句话深有同感。他说,泰坦科技作为一家科技服务企业,每一步成长,离不开上海所具有的尊重创新、重视创业的良好氛围。

新任市政协委员南逸出生于温州,是一名90后“创二代”。2015年他在上海创立寰泰能源。这是一家围绕“一带一路”,从事新能源电站投资、建设及运营的专业化公司。扎根上海,南逸觉得这是他“走出去”的底气。

一位在上海工作的人才这样评价此地的人才生态:这是一座刚柔相济的城市,它既重市场评价,又不乏贴心服务。

营造高品质人才生态系统,上海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让人才在上海引以为豪、来上海一见倾心、没来上海充满向往。奔着这样的目标,上海进一步打响“海聚英才”品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增加国际化教育、医疗等服务供给,让人才于细微处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

把更多优秀人才引介到上海,培养更多后起之秀、明日之星,让更多青年人走到科技创新的前台、走上事业发展的舞台,让人才在奋斗中出彩。

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言:把科创之火燃得更旺,把强教育才之基筑得更牢,把招贤引才之门敞得更开,大力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让上海这座城市始终勇立潮头、引领创新潮流。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6)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