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前沿风 > 文章详情
新兴产业的开路先锋们,扎堆在上海这个区“云里雾里”
分享至:
 (39)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尖尖 2022-01-11 10:26
摘要:十年前问什么是云产业,人们会觉得云里雾里。正如人工智能刚兴起时,少有人预料到它将如此改变人们的生活。

近日,一场“创始人俱乐部”沙龙在上海五角场创新创业学院举行,10位参加俱乐部的创始人都来自杨浦区内的“云企”。沙龙从下午2时持续到6时,参会者仍舍不得离开。这是第一次,云产业链中处在底层的技术公司、中间层的平台企业、顶层的应用企业聚在一起,探讨如何构建一个基于云产业的生态系统。

在数字化时代,海量信息的存储和传递均离不开“云”。云计算为信息存储提供了“水电煤”等基础设施,云原生在信息传递中充当着“集装箱”的角色,基于云底座上开发的各类应用技术无限贴近用户的多元需求——它们共同构成一幅云产业版图。

位于大学路上的云海基地和云原生孵化器。


创造条件让新兴产业先行者“抱团”

十年前,如果有人问起什么是云产业,不少人会觉得云里雾里。正如人工智能刚兴起的时候,少有人预料到它将如此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

如果将传统行业数字化的过程比作改装一台新能源车,那么杨浦从一开始就放弃了“油改电”这条路,而是另辟蹊径,以宽容创新的心态培育出自己的新赛道。

在描绘版图的最初阶段,引进先进的理念和人才是基础。2006年,EMC(易安信)中国研发中心在杨浦落地,这是杨浦“云图”的开端。“在此之前,杨浦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球500强软件公司。”杨浦云基地总经理杨苓说,EMC等信息巨头的落户,不仅带来了世界先进的开源理念,更培养了一批人才。其中包括云原生企业“道客DaoCloud”的创始人陈齐彦、云原生数据企业“矩阵起源”的生态运营副总裁李慧静等一批云创业者。

这些新兴产业的先行者要在短时间内发展壮大,需要的不仅是政策扶持,更要有“抱团”的氛围。2010年,杨浦成为“上海市云计算创新基地”,一大批优质云计算企业经过筛选评估后入驻位于大学路上的云海大厦。优刻得是第一批“原住民”。“当时云海大厦整幢楼都是云企,与上下游客户对接业务,只需要上下楼就能实现。”优刻得创始人季昕华说。

起初,杨浦的云企基本上都集中在云基地;之后,它们在创智天地、湾谷科技园、长阳创谷等园区遍地开花,“云”的思路也开始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现叠加。云基地还挂牌成立了“上海大数据创新基地”,以美国大数据公司Splunk(盛庞卡)为代表的大数据企业在这里设立了研发中心。

一张云产业版图,在杨浦变得越来越庞大、清晰、精细。

杨浦形成了以大创智为中心的云产业发展版图。


区域内科技企业自然而然“触云”

“云计算为企业数字化提供了便捷的基础设施,但实现业务‘上云’成了新挑战,即便像盛庞卡这样的传统大数据公司也会遇到这个瓶颈。”当时还在盛庞卡上海研发中心担任总经理的何宁开始思考:“与其艰难地实现业务上云,何不从一开始就在云的基础上开发原生技术?”

2020年,何宁离开盛庞卡创立炎凰数据,这是一家基于云原生技术的新一代大数据分析公司。“过去做大数据分析,要将非结构化的数据通过清洗后变成结构化,写入数据库才能进行分析。现在采用新的技术路线,可以直接对原始数据做即时建模,不需要做任何加工,适用范围更广。”

云产业内部一些新兴的应用公司,并没有沿着大多数科创企业的“生命周期”发展,而是在爆发前夜迎来了一次次“跳变”。这种变化无疑是一次导向未知结果的尝试。

杨浦区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帮助这些企业改变原有技术架构,找到了“第二次生命曲线”。“企业都是随着技术演化在发展的,”何宁说,“杨浦从一开始选择了云的方向,于是在云的带动下,杨浦很多科技企业都会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云领域,因为他们都说同一种‘话语’。”

“从十年前培育云计算产业,到现在培育云原生产业,企业发展出‘二次曲线’的同时,也是杨浦云产业的‘二次创业’。”杨浦科创集团的董事长郑岳肖说。云产业被打造成区域的“长板产业”,培养出了像全球排名前十的云原生企业道客这样的企业,并利用“开源社区”的理念与其他云企实现共享。

在道客,开源工程师每天都要到“开源社区”交换代码,共享技术能力。在区域层面,杨浦云基地发起设立长三角云原生产业联盟,首批联盟创始成员囊括了云原生技术领先企业、关注数字化转型的用户企业、以及专业投资机构等。

杨浦发起成立长三角云原生产业生态联盟。

2022年新年伊始,“创始人俱乐部”瞄准了生态营造,通过“技术方”与“用户方”携手,让分别处在产业链上下游的数字底座企业和应用层企业产生化学反应。而这样的碰撞和对接,不仅服务于云产业本身,更着眼于将云产业赋能到各行各业上,以一个产业带动更多产业,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云产业的“下一代”会是什么?最近,大数据云企“矩阵起源”正与他的“云伙伴们”积极探讨下一代的云原生、下一代的大数据。

伴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机器人、无人驾驶、智能制造生产线等多样化的智能化设备,将形成更高密度的数据,但它们无法集中到公有云端处理。

“未来的‘云’将是分布式,而非集中式的,在生产线边上布局很多朵‘小云’,可以降低传输成本和处理时间。分布式云,将是下一代云的发展方向。”矩阵起源创始人王龙说。

栏目主编:徐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