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江歌案”判赔69.6万元,社会意义何在?
分享至:
 (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封寿炎 2022-01-10 20:02
摘要:法律为社会生活的价值取向和伦理道德的善恶标准提供了坚固的基座,成为促使社会生活向善向美的坚强保障。

10日上午,备受关注的江歌母亲江秋莲诉刘鑫(现已改名刘暖曦)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案一审宣判,法院判决刘暖曦赔偿江秋莲69.6万元,并承担全部案件受理费。

“江歌案”发生在2016年11月。5年多来,此案一直受到社会高度关注。最令人意难平之处,就是刘鑫与前男友陈世峰的情感纠纷本来与江歌无关,但身在异国他乡,江歌为刘鑫提供了真诚的帮助,却惨死于陈世峰刀下。然而,作为受救助对象且对江歌之死负有明显过错责任的刘鑫竟然恩将仇报,针对江歌和江歌的家属作出一系列突破伦理道德底线、匪夷所思的行为。

最朴素的伦理道德都反复倡导助人为乐的善行,特别是对于身处困境之人要力所能及地施以援手。相应地,对于他人提供的帮助,受助者也应该心怀感恩、知恩图报。伦理道德劝人从善的另一面就是劝人弃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既是对个人行为的一种规训,也作为一种道德信念获得广泛接受。这类朴素的善恶观念,共同构成公序良俗和伦理道德的基础,帮助社会实现良性运行,也促使世道人心向善向美。

然而,“江歌案”一度挑战了这一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江歌的“善”没有收获“善报”。她不但惨死刀下,连生前身后名声清白都受损,遭受非议。她的母亲、家庭也为此背负重重压力,难得安宁。

刘鑫的过错是导致江歌丧命的重要原因,但在惨剧发生之后,她拒绝为江歌母亲提供帮助,拒绝提供证据推进案件调查,还对逝者家属施加言语攻击和精神伤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她的这些行为都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面对舆论场上压倒性的谴责声浪,刘鑫不但拒绝接受,还发起了反击。网络上也持续出现一些模糊焦点、歪曲事实甚至颠倒黑白的言论。不少人怀疑在这些声音背后,是刘鑫收买网络水军来影响舆论。当“江歌案”引发持续热议为刘鑫带来“人气”之后,她甚至试图利用这种“人气”来为自己捞取私利。

有人可能会说,“江歌案”只是一起孤立个案,并不具备普遍代表性。然而即使如此,经过5年时间的发酵之后,它也具备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如果最终表现出来的客观结果,是善行义举得不到正义的支持,恶行也没有受到制裁惩罚,那么对世道人心来说无疑会造成伤害。若如此,当家长、老师应该教育孩子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时候,当行人目睹老人跌倒的时候,当人们面对陌生人的求助、求救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就有可能犹豫、动摇。社会为此承受的代价,可能就是道德之善受到侵蚀、人际交往的信任感受到削弱,社会生活的交易成本也会因此提高。

人们常说,法律是社会生活的底线。这个“底线”一方面意味着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最低要求,在其上面还有公序良俗和伦理道德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法律为社会生活的价值取向和伦理道德的善恶标准提供了坚固的、牢不可破的基座,因此成为促使社会生活向善向美的坚强保障。当道德和良知都在刘鑫身上难起作用,当舆论谴责对刘鑫本人也难有伤害,她甚至还肆意反击、挑战公众的时候,法律判决伸张了正义,捍卫了道德,呼应了人心,发挥了牢固“基座”的匡正作用。它以具备权威色彩的强制力,重申了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知恩图报的美好价值,谴责了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恶言恶行,帮助人们坚定了道德信念,因此具有积极而广泛的社会意义。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