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城事 > 微观上海 > 文章详情
【3月申聊】上海的“生与死”
分享至:
 (33)
 (7)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水中有米 2015-04-01 14:55
摘要:把能否建成科创中心,提到上海“生与死”的高度,是高手。把关乎生死的大事软做,放手少管,为创新创业培育更包容的土壤,是高手中的高手。

 

观二哥语: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但上海是魔都,发生在这里的事,全宇宙都关心。作为“上海观察”的新栏目,“申聊”将在每月初推出,评点上个月申城发生的大事小事奇事,有立场、有情怀、不造作。如果做得到这一点,就算“深聊”;如果做不到,就当“浅聊”吧,只要不“无聊”就行。

 

整个3月份,“创新”成了上海的太阳,一座城绕着一个词转。

 

上半个月,在北京开两会,上海代表委员围着科技创新聊;下半个月,韩正回到上海便马不停蹄,频频上门为创新企业点赞。

 

对于创新,王战放了句狠话:“能不能建设科创中心,对上海来说是‘生死存亡’的问题。”

 

作为上海滩老牌智囊,王战直接或间接服务过9位书记、8位市长。当年在市委市政府工作时,因身份敏感极少发言。这两年转任上海市社科院院长后,倒是不时发声,众人自然不会忽视。

 

王的这番话,从某种程度上传递了高层的焦虑。

 

从2013年起,上海新一届市委有个创新,每年都确立一号调研课题。今年的市委一号课题,便是聚焦科技创新中心。意图很明确,要举全市之力了。

 

3月底,韩正在就今年“一号课题”听取各民主党派意见时坦言,“当前上海没有真正形成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

 

【上海滩最期待何种心态】

 

在观二哥看来,这个“没有”,是基本判断;如何从“没有”到“有”,就要费些思量、各显神通了。

 

这些年来,上海人被贴了一个标签,说缺乏创业的激情。或许不能说完全不对,但至少,这话没有说到要害。

 

有一种说法,在这个世界上,中国人和犹太人是最会做生意的。而上海有经商的传统,做点买卖一直是在这个城市谋生的一个重要选项。也就是说,经商没被蔑视,创业未被看轻。

 

但上海比较明显的一点是,大多数人重创业、轻创新。而创业的目的也很单一,基本都是奔着发财去的。在这样的心态驱使下,会普遍重实惠,急着挣快钱。这或许也是为什么BAT没有诞生在上海的原因。无论百度、阿里还是腾讯,他们的模式都是短期不盈利,而长期前景无限的。

 

现在上海需要的,是培育让创新者“一夜暴富”的土壤。但这显然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培育一种“创新者心态”:做有用的事,创造一样前所未有的东西,来改变世界的梦想。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抱着实惠心态,一开始就奔着发财去的创业者,最终往往创的就是几套房子、几辆豪车的自家的业。上海需要大量这样的人,但显然这不是上海最期待的人。

 

【听不懂的就别再混了】

 

指望出这种有大志向、大情怀的创新创业者,按照国人的思路,自然而然地便会想到政府如何作为。

 

这个思路有点老套,但也没错。国外那些创新做得好的地方,也都是有政府的,那些政府也都不是袖手旁观吃干饭的。

 

用韩正的话说,“好的创业、创新环境,不是管出来的,不是靠政府的计划安排出来的,也不是简单靠财政资金扶持出来的,是放出来的。”

 

观二哥在此说一句貌似高深的话:有意识地放,是一种更高智慧的管。

 

3月的后两周,韩正开启每年惯常的区县调研模式。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次调研主要造访创业者。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两站,是探访沪江网和“足记”。

 

去沪江网不出所料。4年前,韩还是韩市长的时候,就为他们点赞合影。这几年,这家教育网站成了沪上媒体报道的常客,不少机关国企更是上门考察。

 

去“足记”有点异乎寻常。因为这个APP毕竟才刚刚火起来,市委书记便亲临勉励,让媒体有些失措。当天,“足记”创始人杨柳的电话,被记者打爆,解放日报记者是晚上9点半才打通电话的。

 

“足记”这样突然冒出来的草根创新力量,得到高层如此关注。说到底,就是要官员们放手。

 

读不懂这层意思的人,最好别在上海政界混了。

 

【高手中的高手做什么】

 

如果讲到政府转型就打住,那显然低估了观二哥。

 

最后讲讲3月份走掉的一个人。

 

这个查理林活着的时候,是个小众人物。从1992年起,查理林就出现在东方广播电台的《怀旧金曲》中。不过这是一档周播节目,影响力基本局限在老歌迷的小圈子里。

 

但他这一走,突然引爆朋友圈,满城争说查理林。当然,赶时髦的不少。说他那句上海话“大家好!我是香港的查理林”好好听的,可能没听过完整的节目;说他代表了上海滩真正“老克勒”的,可能正在百度啥叫“老克勒”……

 

大家在怀什么旧?老发上海话、老式上海人,还是老早上海城?

 

像当年查理林这种家境不错,也不务什么正业的“富二代”,上海滩有个专用名词叫“小开”。层次再低一点的话,就是“白相人”了。但他玩着玩着,玩出了一种情调,实现了一种生活方式。

 

上海的妙处,就是要容得下各种各样的人。像杨柳那样草根创业,很好;像沪江网伏彩瑞那样闯荡上海滩,很赞;听着查理林的音乐,“点心吃吃、老话讲讲”,也没啥不好。

 

创新的前提是热爱、关注且享受生活。真正创新的人,是执着于创造自己生活的人。

 

把能否建成科创中心,提到上海“生与死”的高度,是高手。把关乎生死的大事软做,放手少管,为创新创业培育更包容的土壤,是高手中的高手。

 

最后编句顺口溜:为了发财是经商,为了发达是创业,为了发痴或许才是创新。

 

溜不溜?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尤莼洁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7)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