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原点 > 文章详情
山城“追鸟人”:七旬老翁首次拍下这种鸟儿,带火重庆一座山
分享至:
 (36)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雷册渊 2021-12-26 06:41
摘要:抗风雪、冒严寒、顶高温、耐饥饿,拍鸟的艰辛,若非亲历很难体会。

初冬,中午的日头一过,气温就噌噌地往下掉,冻得人瑟瑟发抖。凛冽的山风中,75岁的杨小萍已经等了好几个小时。

他在等一种特别的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角雉。这种鸟儿精巧美丽,尤其是雄鸟,毛色艳丽,羽冠两侧长着一对钴蓝色的肉质角,故名“角雉”,又因求偶时胸前会撒开一条绚烂的肉裙而高居“雉科求偶浮夸排行榜”前列。

红腹角雉在野外环境下难得一见,国内能够稳定观测和拍摄的地点更是屈指可数。4年前,重庆南川的退休教师杨小萍历经艰难,第一次在金佛山拍到了红腹角雉,在鸟友圈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两年前,他又以一组《雪地里的红腹角雉》照片,让更多人领略到了这里的鸟山相映之美。

透过杨小萍的镜头,金佛山的红腹角雉“出圈”了,而这并非偶然。

金佛山是重庆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野生珍稀动植物富集。它是南川的一张名片,更是杨小萍相依相伴70余载的故乡。退休后,杨小萍立志为金佛山谱出一册飞鸟图鉴。6年间,他扛着相机走遍了金佛山的丛林野涧,拍摄到近270种鸟类,成了远近闻名的追鸟人。


杨小萍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出发

11月末的山城连日阴雨,杨小萍已经有一阵没在金佛山上拍到红腹角雉了。这天难得放晴,他一早就背上设备匆匆出发,去寻找红腹角雉的踪迹。

“今天不晓得有没有这个运气哦。”杨小萍有些担心。

他每天都会出门拍鸟,往往在黎明或清晨出发。有时,他会去离城区稍近的水库或河岸边拍些水鸟;更多时候,他会选择前往数十公里外的金佛山深处,因为远离尘嚣的地方更能捕捉到鸟儿的倩影。

杨小萍的代步工具是一辆黑色的本田踏板车。尾箱上捆着可以折叠的观鸟棚,后座上捆着的是三脚架,坐垫箱里有钳子、斧头、绑绳、雨衣,脚踏板上的背包里则装着相机和镜头。

在天刚蒙蒙亮的南川街头,出门买菜或晨练的人常会看到这辆踏板车。骑车的是个身材高壮、架着眼镜的银发大爷,总爱穿一身迷彩冲锋衣、戴一顶迷彩鸭舌帽。人人都知道,“杨叔又去拍鸟了”。


为了拍鸟,杨小萍踏遍了金佛山的丛林野涧。   雷册渊 摄

平时杨小萍总是一个人,这天同行的人多,他难得地放弃了骑车,和大家一起乘汽车进山。

目的地位于金佛山东麓的山王坪镇庙坝村,距南川城区60余公里,高速公路加山路要开一个多小时,杨小萍一路话不离鸟。红腹角雉、红腹锦鸡、白领凤鹛、红嘴蓝鹊、黄臀鹎……他对金佛山的鸟如数家珍。他的手机桌面、微信头像都是鸟,就连偶尔响起的手机铃声也是一连串清脆的鸟鸣。

同行的人纷纷感叹:杨叔真是太爱鸟了!明明前一秒还在面对面聊天,下一秒他的目光又忍不住瞥向窗外,捕捉着山林间、电线上、草丛里那些飞舞的精灵。别人问他,他就笑笑,爱鸟的人就是这样,走到哪儿眼睛里都只看得到鸟,没办法。”

“杨老师,您是怎么爱上拍鸟的?”同行的一个南川姑娘忍不住发问。

“我从当知青时就开始搞摄影了。”平时杨小萍很少对人提起旧事,今天却来了兴致,“那时大家流行攒钱买表,我不是,我攒钱买相机。”

杨小萍回忆,当时他每月的工资只有21元,硬是咬牙存了一年钱,才买下了一部海鸥相机,“但我一个当老师的,没有表怎么办?我就天天背着个大闹钟去上课。”众人听了哈哈大笑。

杨小萍对摄影的喜爱从青年时期延续下来。6年前,杨小萍在河边偶然拍到了一只红头长尾山雀,当时他并没在意,直到晚上回家处理照片时才惊觉:“这鸟儿太漂亮了!”从此,他便爱上了拍鸟,无法自拔。


杨小萍在金佛山拍摄的鸟类已有近270种。图为他拍摄的灰头灰雀。   杨小萍 摄

下了高速,路就崎岖起来,陡坡紧接着“之”字形急弯,一边是绝壁,一边是深渊。再走一段,连柏油路面都消失了,车在狭窄的硬化路上颠簸前行。车里交谈声渐息,大家不由抓紧了扶手,紧张地盯着让人心惊的前路。

杨小萍却觉得稀松平常,他说:“你看前面那个垭口,一到冬天下雪,路面就会结起一层‘桐油凝’,滑得刹不住车。怎么办呢?我就把踏板车放倒滑下去,人再慢慢从旁边滑下去,然后爬起来继续骑。完全没得(没有)问题!”

危险不是没有。去年5月,杨小萍赶着上山去拍橙腹叶鹎。上坡时没控制好车速,杨小萍连人带车被减速带绊倒,摔得满脸是血,门牙也磕掉了两颗,当场被救护车拉去了医院。那次以后,孩子们收了他的车,不准他再骑。可没过多久,杨小萍又悄悄地找回车上了山。“儿女要上班,管不着我。我老伴儿虽然担心,但她知道我是真的热爱这件事,她支持。”

上山

上午10点多,车终于在半山腰的一个农家小院里停了下来。

“杨叔来啦!”一个头戴毛线帽的中年男人笑着走出来,热情地把大家迎进屋里。

还没等人问,中年男人就主动介绍起来。他叫梁大文,是庙坝村村民,年轻时曾在外打工,几年前举家返乡创业,一边养蜂一边经营农家乐。一次,梁大文在山上偶然结识了正在拍鸟的杨小萍。后来他在杨的影响下,也开始拍鸟、护鸟。


金佛山山民梁大文(左)说,自己最感激、最钦佩的鸟友就是杨小萍(右)。   雷册渊 摄

这些年,金佛山名气渐长,天南海北的鸟友慕名而来,梁大文的农家乐就成了他们进山拍鸟的中转站。在他家住过的有摄影界的名家大师,有一掷千金的土豪老板,有各大媒体的顶级摄影师……但梁大文最感激、最钦佩的还是杨小萍。

“你要是亲眼见过杨叔拍鸟时的那个劲头,你也得佩服他!”梁大文讲得绘声绘色,“前年拍红腹角雉,我们趴在冰天雪地里,人都冻木了。我抬头一看,杨叔鼻子下鼻涕挂得老长,他连擦都不擦一下,还在啪啪啪按快门。”

大家听了觉得好笑,杨小萍有些不好意思,“鸟出来了,我的精力都在镜头里,哪里顾得上这些。”

那天拍到的画面里,天地一片洁白,纷纷扬扬飘落的大雪中,红腹角雉或俯卧或站立,栗红色羽毛上圆圆的灰色眼状斑点与落雪融为一体,好似红色锦缎上撒满了大大小小的珍珠,美艳灵动,让人拍手叫绝。

杨小萍把这组照片命名为《雪地里的红腹角雉》。照片一经发出,立刻火出了圈。不但鸟友们争相传阅,也让更多人知道了金佛山,红腹角雉成了金佛山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雪地里的红腹角雉。   杨小萍 摄

这其实不是杨小萍第一次因为红腹角雉受到关注了。这些年来,他几乎拍遍了红腹角雉的千姿百态。其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2017年第一次在金佛山拍到红腹角雉的经历。

那年夏天,杨小萍在一位摄影师拍摄的金佛山风景照中发现,角落里藏着一只特别的鸟。虽然图片并不清晰,但杨小萍还是敏锐地从鸟的颜色和身形判断出,它很有可能就是红腹角雉。

红腹角雉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曾广泛分布于云、贵、川、甘、陕和湖广地区,后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威胁,种群数量锐减,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当时,全国只有一处红腹角雉的观测点,但鸟群出没很不稳定,常让鸟友们铩羽而归。“如果能在金佛山拍到红腹角雉,那金佛山就能彻底在鸟友圈里打出名气了。”杨小萍心想。

凭借对金佛山地形的熟悉,杨小萍辨认出照片的拍摄地点就在绝壁栈道下方。他立刻叫上另一位鸟友,背着杂粮和观鸟棚上了山。

两人刚刚到达照片里的地点,还没来得及安营扎寨,就意外地发现了一只红腹角雉。杨小萍大喜,立刻举起相机。受惊的红腹角雉却飞快地逃进了树林,只留给他们半个模糊的身影。

第一天上山就找到了红腹角雉,这大大鼓舞了杨小萍。可让两人没有想到的是,此后接连两个礼拜,他们却再没见过红腹角雉的踪影。但是,杨小萍不愿放弃。

终于在一个月后,红腹角雉再次光顾了它第一次出现的地方。


杨小萍在金佛山第一次拍摄到的红腹角雉影像。   杨小萍 摄

“那叫一个激动啊!”杨小萍清楚地记得那只红腹角雉“登场”时的样子,“它就这么大摇大摆地从山坡上走下来,嗒嗒,嗒嗒,就停在离我五六米远的地方。我正要拍,它又突然钻进树丛。谁知,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它又从观鸟棚下面钻出来,刚好落在我的镜头焦距之内,我赶紧按下快门,这次终于拍到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杨小萍都把这张照片作为自己的微信头像。直到现在谈起这段经历,他的眼睛仍然放着光。

“多亏了杨叔。如果不是他,别人根本不晓得金佛山还有红腹角雉。”梁大文在锅炉边点了一支烟,递给杨小萍,“他的照片一发,每年来的人源源不断,也带动了农家乐的生意。你说我们山民感不感谢他?”


杨小萍一直把这张红腹角雉的照片作为自己的微信头像。   杨小萍 摄

等待

“红腹角雉毛色鲜艳,很容易被天敌发现,所以它一般清晨起来觅食,中午就躲进岩洞或灌木丛休息,直到下午三四点钟以后才会再出来。”杨小萍熟悉红腹角雉的习性,在他的建议下,一行人吃过午饭后开始向观鸟点进发。

车开出数百米,在一条断头路的尽头停下,旁边有条上山的小径。“这条山道,我比杨叔熟悉。”每隔两三天,梁大文就会带着鸟友上来一次,“许多鸟友看重设备,几十万元的相机、镜头往观鸟棚一放,定下来就不动了。杨叔不一样,他不喜欢待在棚里,他习惯在林子里到处走走,这样更接近鸟,也更能拍到好片子。但我们内行人都知道,野拍比棚拍辛苦得多。

山路陡峭,盖着枯枝败叶,加上前几日的雨水,更加湿滑。几个年轻人才爬到一半就都累得喘气叉腰,连梁大文也停下来歇脚。75岁的杨小萍一边说着自己年纪大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一边反超到了队伍最前面。年轻人们目瞪口呆,自叹不如。

三四百米的路,爬了近半个小时才到。杨小萍赶紧架设器材,生怕错过什么。

果然,等了不到10分钟,一只红腹锦鸡就从水塘后的竹林里踱步出来。杨小萍赶紧抓拍了几张,角度都不理想。他正要调整,一只松鼠唧唧乱叫着跑过,红腹锦鸡立马警觉地钻进竹林,不再现身。


警惕的红腹锦鸡。   杨小萍 摄

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仍然不见鸟儿的身影,同行的人有些等不住了。梁大文已经放弃了蹲守,躺在身后一块木板上玩起了手机;山上寒意逼人,年轻人们坐得难受,纷纷跺着脚跑出棚去晒太阳。

只有杨小萍还在坚守。他把外套脱在一边,双手撑在膝盖上,笔挺地坐着,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随时准备抓拍。


这样的姿势杨小萍已经保持了三四个小时。   雷册渊 摄

他说,这样的等待是拍鸟的常态。

要得到一张完美的鸟片,除了技艺,最考验人的往往就是等待。为了等鸟,拍鸟人们抗风雪、冒严寒、顶高温、耐饥饿,其中的艰辛,若非亲历很难体会。

今年,杨小萍就创下了自己连续等鸟19天的纪录。

刚开春时,杨小萍接到附近村民的消息,南川北固工业园区扩建的工地中间有一块湿地,里面有鸟。他赶紧带着相机赶了过去。

他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架好了器材,静静等着。突然,一只黑水鸡从长满野草的水塘中扑了出来。“本来好好的,是什么东西惊到了它?”杨小萍正疑惑着,镜头里就出现了一只雄性彩鹬,在它身后的鸟窝里还有4枚鸟蛋。这让杨小萍喜出望外。

可是远处的挖掘机和重型卡车还在施工,正在向这片湿地步步逼近。如果水塘被毁,彩鹬就保不住了。“务必要守护这窝小彩鹬出生。”杨小萍暗下决心。

彩鹬孵化的周期是19天,杨小萍就早出晚归地在水塘边守了19天。除了睡觉,他几乎寸步不离,饿了就在附近的集市上买几个馒头充饥,太阳晒得水塘发臭他也不管,蚊虫叮咬他也能忍受。

眼看快到小彩鹬出生的日子了,施工也越来越近。杨小萍担心彩鹬一家的安危,连觉都睡不踏实了。好在老天帮忙,南川接连下了几天暴雨,工地被迫停了工,彩鹬保住了。

第19天,天还没亮,杨小萍就赶到了水塘边。小彩鹬还没破壳,他就转到另一边去拍一只红胸田鸡。等他回头才发现,“糟了,窝里一个蛋也没有了!”

“难道已经飞走了?”杨小萍大失所望,心凉了一半。他正懊恼,只见那只公彩鹬领着4只小彩鹬从杂草丛中不紧不慢地游了出来。杨小萍又高兴又激动,对着它们拍了一整天。


杨小萍连等了19天才拍到了这窝彩鹬。   杨小萍 摄

那一次,19天等待终有收获。而现在,杨小萍已经在寒风中苦等了近4个小时。这次他也能如愿等到红腹角雉吗?

希望

天光渐暗,距离约定的返程时间越来越近了,大家开始收拾东西准备下山。杨小萍却还在等待。

对他来说,拍鸟不单是记录鸟儿的影像,也是深度探访家乡的绿水青山。位于重庆南川境内的金佛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也是黑叶猴、银杉等野生珍稀濒危动植物富集的地区,被誉为“珍贵生物物种的基因库”。杨小萍想用相机记录下金佛山的鸟类资源。

针对金佛山鸟类的调查和研究很少。只有一册2010年出版的《重庆金佛山生物资源名录》里,记载了当年的统计数据,金佛山共有鸟类228种。于是,他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拍齐这228种鸟。

几年下来,杨小萍惊喜地发现,他在金佛山拍到的鸟类已有近270种“全中国分布的鸟类才1470种,小小一个金佛山就有近五分之一,这说明金佛山的鸟类资源是相当丰富的。”杨小萍骄傲地说,“这些年鸟群种类和数量的增加,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结果。以前河沟边的垃圾不见了,河水变清了,山林越来越茂密,鸟儿就来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胆大了。”

金佛山的名气打出去了,各地游客和鸟友慕名而来,杨小萍既欣慰又矛盾。他一方面希望了解金佛山的人越多越好,另一方面又怕来的人惊扰了金佛山的鸟儿。他曾见过有人用弹弓打鸟,也有外地鸟友踩坏了农民的田地。遇到这些情况,他都会上去劝阻。守护小鸟似乎已经成了他的一种本能。


全国分布的鸟类有1470种,近五分之一在金佛山有分布。图为杨小萍拍摄的寿带鸟。   杨小萍 摄

“来了!来了!”杨小萍突然压着嗓子喊。

现在,在寒风中苦等了4个多小时之后,他终于见到竹林里一只灰褐色的雌性红腹角雉沿着“鸡道”探出身来。

红腹角雉生性文静、怯懦,常会按照固定路线在山林间觅食、饮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条条明显的“鸡道”。杨小萍一边将镜头对准这只红腹角雉拍摄,一边留心观察着“鸡道”的动静。

不一会儿,一只雄鸟出现在视野里,周身鲜艳,光彩夺目。再往上看,还有两只雌鸟正在竹林上方的岩石上觅食。红腹锦鸡也跑出来了,拖着漂亮的长尾,一只、两只、三只……一时间,五六只鸟儿同时出现。红腹角雉和红腹锦鸡相对相伴、松鼠和红腹角雉一同进食,这些似乎只有在《动物世界》里才会出现的景象就发生在眼前,让众人大开眼界。

咔咔咔咔,杨小萍相机的快门声没有停过。直到太阳落山,一行人终于心满意足地下了山。


红腹角雉与红腹锦鸡争食。   杨小萍 摄

杨小萍今年已经75岁了,但他还有很多事想做,很多梦想想要完成:他想出一本《南川飞鸟图鉴》,系统梳理和介绍南川的鸟类;他希望能够办一次影展,好让更多人能够加入爱鸟、护鸟的行列。

返程途中,杨小萍接到电话,有山民说自己看见了一只独特的绿色雉鸡。根据山民的描述,杨小萍判断这是他从来没有拍到过的一种鸟。明天,这位追鸟老人又将骑上踏板车、扛着相机走进金佛山深处……


栏目主编:宰飞 文字编辑:宰飞 题图来源:杨小萍说,等待是拍鸟的常态。 雷册渊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