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外惊奇 > 文章详情
为啥心形叶片的椴树在上海长不高?上海到底该种什么树?这篇文章都解答了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彭德倩 2021-12-26 11:22
摘要:放眼全球都市,看看它们各自有着怎样的景观植物选择策略。

冬日城市街头,挺秀枝干、绿叶葱茏相互掩映。在上海生态环境建设提升“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水平的当下,我们放眼全球都市,看看它们各自有着怎样的景观植物选择策略,正绘制怎样五彩斑斓的“绿”。

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

中国有句老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植物地理分布与气候环境的关系。因地制宜是国内外城市绿化适生植物选择和生态群落营造的关键。从全球来看,植物具有地带性分布特征;从区域性来看,植物群落的本土化和地域特色也需考量。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院长张浪教授主持的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研究项目,就是基于城市生态网络建设实现绿化、彩化、珍贵化和效益化的“四化”要求,结合立地、功能探索城市绿化全面品质提升的途径。他介绍,在树种选择时,不同的绿地类型应有不同的功能要求,这是城市绿化的一条基本原则。

例如,椴树作为世界五大行道树之一,以美丽的心形叶片著称,主要分布在北温带、亚热带,最高能长到20米左右。但要长得高,根就得扎得深,在地下水位较高的上海,椴树就不能长那么高了。

原产北美的纳塔栎,每年11月初开始,叶片变成亮红色,适应性强,极耐水湿,已在黄浦区中山南路、金山区卫清路等道路绿化中少量示范应用。

“气候因素是影响城市绿化树种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极端气象因素。”张浪教授介绍。美国和中国均绘制了植物耐寒带图,用于指导引种工作。根据历史气候资料,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农业部首先按年平均极端最低温度制作出植物耐寒带图,从北向南把北美洲划分为11个带,作为引种区参考。

鉴于此,中国从北到南划分了11个耐寒带,欧洲引种区根据年极端平均温度确定相应的耐寒带。上海属于第9耐寒带(-7℃~-1℃)的北缘,与浙江、福建中北部区域处在同一耐寒带。另外,如果从低纬度地区引种,低温也是重要的气候障碍因子。张浪教授研究团队采用气候相似植物区系法,把种源划分为2个气候带和3个植物区系,并划定引种边界线,用于指导引种工作。

目前,许多城市面临着未来绿化树种更迭的问题,有些植物虽然不是本土植物,但对当地的气候和水土有较好的适应性,也可以在考虑范围内。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随着热岛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地方性气候也会发生变化,在树种选择上,不仅需要具备更大视野,纵向气候历史周期也该放在考虑的坐标轴中。

发挥文化、审美、生物多样性

保护等多方面价值

“在气候地理条件基础上,植物的合理配置,将发挥出文化、审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方面价值。”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云才教授说。

景观设计专家伊恩·麦克哈格,被亲切称为玩转“千层饼”的大师。所谓“千层饼”,是一种名为地图叠加法的方法,麦克哈格将其逐步完善推广,通过综合分析一个区域的大气候、中间气候、微气候、人类、动植物、土壤、地表水文、地下水文、基岩地质等多层的资料,来掌握景观相互作用模式,寻找最合适的植物和配置来强化相关生态。

他有个常被人举例的经典案例——在新泽西海岸规划中,使用大量的灌木丛和盐草类植物,包括红雪松、黄叶柳等。这些植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湿度、盐度等,保育海岸沙丘的安全,更是体现海岸带的特色景观。

著名的纽约高线公园的规划设计,将植物和构筑物结合,还原铁轨的工业肌理,植物的选择呈现出野趣和活力,是一种城市记忆的保留。风景园林师提出:将条状混凝土板作为基本单元,靠近植栽的接缝处被特别设计成锥形,植物可以从坚硬的混凝土板之间生长出来。植物的选择和设计不同于传统的修剪式园林,而是呈现出野性的生机与活力,再现了场地自身的环境特点和浅根性植物的特性。

设计师精心挑选了210种多年生植物,包括草类、灌木和乔木,以便建立一个本土化、具有弹性,并且维护成本较低的景观空间。

众所周知,善用植物对人的身心健康有促进作用,许多医院、学校等在植物设计中考虑了对人的情绪的疗愈作用。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一所儿童医院,外观的主色调是大片的绿色和紫色。这么设计是为了搭配当地色彩斑斓的勒杜鹃。设计者这样描述:儿童医院就是一棵活生生的树,其外观颜色灵感源于植物,是一种以野生动植物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其空间连接和树干与树枝的结构类似。

在此基础上,他还设计了围合感强的自然空间和有遮挡的座位区,并在休闲区种植攀缘植物和花朵,这对病人的情绪有抚慰作用。

另一些热议问题

源于对城市生态更深理解

当城市生态建设日益被重视,现代都市设计规划中,种什么树,怎样种树,面对不少新的“考题”。

城市中不仅有平面的绿地绿化,还有大规模的立体绿化。立体绿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包括屋顶绿化、墙面绿化、阳台绿化等,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绿化补充方式,随着城市拓展,向更纵深行进,成为许多高密度城市增加绿量的方法。

在国外,新加坡、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立体绿化都处于比较领先的水平,在建造技术、植物配置、政策管理等方面尤为显著。

如,2001年东京修订城市绿地保护法中,规定业主在新建和改建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民间设施和25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设施时必须达到20%的屋顶绿化覆盖率;新加坡鼓励建筑与立体绿化的一体化设计和建设,将建筑的设计理念和功能与绿化融合。在国内,上海市印发《屋顶绿化技术规范》,规定新建和改建公共建筑时,应对高度不超过50米的平屋顶进行绿化。

近几年来,海绵城市理念兴起,其中,绿化及景观植物选择上,又有新的学问领域。海绵城市是关于城市雨水从收集、水体净化到利用和储存全过程的一个系统工程,内外结合形成一个系统化的雨水管理体系。其理念发展至今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工程技术体系,不仅包括城市内外大规模的绿色基础设施,也包括一系列建设的人工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小型设施。

在植物选择方面,它们的耐水湿和固土能力是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生长在自然河岸等潮湿环境、具有发达根系的本土植物宜作为首选。如湿地公园可以运用芦苇、蒲苇、香蒲、黄菖蒲等植物,另外水杉、垂柳等耐水湿乔木也是比较好的选择。这些植物不仅可以保持水土、净化水质,还具有较好的观赏效果,为附近居民休闲游憩提供场地。

墨尔本的城市更新进程中,为解决饮用水和灌溉的问题,建立了爱丁堡雨水花园。将生物多样性纳入规划目标,在基于生态学原理分析当地自然基底的前提下,通过在公园内规划水体、洼地,在绿道两侧建设雨水花园等手段,为周围的树木等植被和运动场所提供处理过的灌溉雨水。经过设计,整个雨水花园每年将吸收16000公斤的固体悬浮颗粒,同时通过植物生长吸收160公斤的营养盐、氮等物质,减少垃圾产量。

另一些热议问题,来源于对自然之美更深入的认知和理解。如,城市绿化景观应该是保持常青,还是随时而变?

“总的来看,城市绿化应当是常青植物和落叶植物的结合,城市植物景观一年四季的变化才能让人感受到不同的季节美。”王云才教授说,如果都是四季常青的植物,城市也就显得呆板而没有变化。北方城市有北方的常青植物和落叶植物,南方城市也有南方的常青植物和落叶植物,各个城市的特点和地理环境有机结合是一个好的途径。

冬季植物造景受气候限制较大,绿化的理念应该是因城市而异的。北方冬季除了常绿树种外,许多外来植物要保持常青,需要应对低温、严寒等问题。尽管目前植物过冬养护技术较成熟,但成本较高、气候变化也加重了植物过冬的困难。应该认识到,植物并非“常青”才能展现其景观价值,冬季落叶树的树干纹理和树枝姿态、未落的果实、含苞待放的蜡梅都拥有独特美感。

而在南方气候较为温暖的城市,冬季城市绿化景观有更丰富的风貌,树枝、果实、新芽、花朵、彩叶皆可观赏。

在他看来,一味追求四季常青可能令植物群落多样性和抗干扰能力降低,地域特色也会失去。在城市绿化中,冬季落叶也确实会给城市带来一些不同的感受,如冬季走在上海一条郁闭度很高的林荫道上,晒不到太阳会是什么感受?同样,一场冬雨后走在满地都是落叶的街道上又是一种什么感受?这些问题是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绿化问题。

栏目主编:伍斌 曹静
题图说明:可移动花墙在申城推广。邵剑平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