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城管”二字,你会想到什么?如果只想到占道经营、小商小贩、街面商业,那你有点“out”了。近年来,随着城管职能调整,城管的执法范围已扩大到房管、物业等领域。除了街面市容面貌维护外,城乡社区的稳定、平安、有序,也成了城管工作的重心。
为了适应这种转变,青浦区城管部门创新执法和服务模式,持续深化城管精品工作室建设,通过设立工作室、将人员下沉至社区,让那些能在社区层面解决的事在社区里就画上句号。今年,青浦区城管部门由各城管中队派队员入驻村居、商圈,全区成立12家精品城管工作室,驻点执法队员平均年龄40岁,最年轻的仅31岁,全部驻点执法队员均为本科学历及以上。
“以前一直这样充电的呀!从来没出过事,为什么不让我充?”近日,面对执意要把电瓶车停到楼道内充电的居民,夏阳街道章浜社区驻点城管执法队员苏泽巍好言相劝:“阿叔,话不能这么讲的,其实以前也不能这样充电,现在不出事不代表一直不出事,我们也是为大家的安全考虑啊!而且,今年5月1日,《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新规出台,明确禁止电动自行车在建筑物首层门厅、共用走道、楼梯间、楼道等共用部位停放、充电。”一番话既有理、又有情,说得居民连连点头,同意将电瓶车放至指定地点充电。
48岁的苏泽巍,是夏阳街道精品城管工作室——阿巍工作室的负责人,也是“阿巍”本人。他以前是一名专业赛艇运动员,退役后加入城管执法队伍。在他看来,精品城管工作室的建立,解决了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城管职能调整后,城管执法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而在社区里,比起机构、制服这些符号来,居民更认的,可能还是一个个具体的‘人’。通过建立以人名命名的工作室,城管执法工作在保证权威、严谨的同时还有了温度、有了人情味,有利于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如今,阿巍工作室内精心制作了印有照片、联系方式、服务时间等信息的公示牌,方便居民联系求助,工作室还招募志愿者,每天定期对社区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解决。通过这种机制,居民反响较大的乱搭建、占用公共空间、毁绿种菜等社区治理问题都得以解决在萌芽状态。“如今,社区居民都对‘阿巍哥’非常熟悉,这已不仅是一个机构、一个工作室的名号,更是居民心里的自己人。”夏阳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青浦,这种人格化、有温度的精品城管工作室还有很多,如赵巷镇的小侠之家工作室、白鹤镇的先锋工作室、盈浦街道的芳华工作室等,共同打通城管部门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以盈浦街道为例,近年来,随着淀山湖大道周边商圈和住宅区的高速建设,该区域人口密度和商户数量急剧上升,基层社会治理面临诸多挑战。针对这些情况,以陈曹芳为驻点执法队员的芳华工作室应运而生。芳华工作室设置于青浦万达茂商圈内,辐射周边首创禧悦、大发融悦等新建大型住宅社区,驻点队员每周定时前往工作室倾听居民诉求,与属地居委、物业沟通,及时发现并处置问题。
比如,万达茂周边的某新建住宅小区内有居民反映,部分一楼住户将门前公共绿化铲除,作为个人私家花园使用。由于牵涉居民人数较多,还涉及居民装修成本问题,单纯一个“拆”字很有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邻里矛盾。对此情况,芳华工作室多次召集房管、物业、居委、居民代表等多方沟通协商,形成解决方案,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不断对方案进行优化,最终实现了居民损失降至最低、小区环境得到维护、投诉人诉求得到解决的三赢局面。
记者了解到,在精品城管工作室的带动下,青浦区城管工作室建设遍地开花,目前已完成了全区307个村居的城管工作室全覆盖,群众满意率、投诉处置效率不断提升。据统计,2018年至2020年三年间,青浦全区城管条线分别受理热线工单4835件、4442件、3585件,2019年、2020年同比下降8.1%和19.3%。
图片来源:青浦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