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小提琴家黄蒙拉:学古典乐的孩子也爱听网络“神曲”,有错吗?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2021-12-20 20:04
摘要:“古典乐是一颗种子,埋下去,总有开花的那一天。”

“你的学生喜欢网络‘神曲’吗?”听到这个问题,黄蒙拉笑了:“当然,连我女儿都喜欢。”

1980年出生的黄蒙拉是活跃在世界舞台的小提琴家,22岁获得第49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金奖,让他声名大噪。如今,黄蒙拉的身份不仅是一名独奏家,还在上海音乐学院传道授业,一如他的老师俞丽拿。他也是琴童的父亲,10岁的女儿自小拉琴,还曾在黄蒙拉的个人专场上与父亲合奏里丁格的《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

学古典乐的孩子为什么还是免不了被“神曲”洗脑?在黄蒙拉看来,这再正常不过。“神曲之所以为神曲,就是旋律、节奏迎合听者的耳朵,而古典乐需要听者主动感受,共鸣可能发生在有一定生活经历之后。”在美育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音乐审美从何入手?“学古典乐,不管是弹琴、拉琴,还是学着听、学着欣赏,都是给孩子多一个选择。当他们的阅历到了一定阶段,会感谢青少年时期曾经接受过这些音乐启蒙。审美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时间会证明它的作用。”

是迎合听众的耳朵还是慢慢等待听众的接受,对演奏家来说也是一个课题。翻开明年2月27日在东方艺术中心举行的“爱的致意”独奏音乐会节目单,黄蒙拉为音乐会设定了“爱之喜悦”“爱之温柔”“爱之别离”及“爱之重生”四个篇章。“爱之喜悦”里有斯特拉文斯基的《嬉游曲》,“爱之温柔”中可以听到埃尔加《爱的致意》、伊萨依《孩子的梦》等,“爱之别离”里有谭盾“英雄奏鸣曲”中的《悲情沙漠》、克莱斯勒《爱的忧伤》、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等。最后一个篇章“爱之重生”,正是听众耳熟能详的《梁祝》。

“以前演奏可能更追求好听,现在更多考虑结构——作曲家为什么这样写、观念是什么样的。”黄蒙拉坦言,自己对乐曲的感受在变,不变的是如何把自己喜欢的东西传达给听众。今年,他以塔尔蒂尼《g小调小提琴奏鸣曲“魔鬼的颤音”》、普朗克《小提琴奏鸣曲,作品119》、理查·施特劳斯《降E大调小提琴奏鸣曲,作品18》三首学院派的奏鸣曲展开巡演。明年这场“爱的致意”独奏音乐会所选的曲目,对普通爱乐者来说更容易接受。“一方面在古典音乐的范畴里,另一方面又不是刻意迎合,比如改编流行乐、摇滚乐。我希望呈现这样的音乐会——在引领的同时,既然有听众喜欢、想听的乐曲,为什么要抗拒?展现古典乐甜美的部分,没什么不好。”

2022年是帕格尼尼诞辰240周年。从11岁接触帕格尼尼作品,到31岁录《帕格尼尼随想曲》,黄蒙拉对帕格尼尼有自己的认识:“在很多人看来,帕格尼尼是炫技派,但我觉得,这种风格要结合他所在的时代来看。在帕格尼尼的年代,小提琴还没有被完全当成一种独奏乐器,是他所展现的神技让人们看到小提琴的更多可能,才让更多作曲家愿意为小提琴独奏作曲,最终确立了小提琴的地位。”

如今,不少演奏家“跨行”成为作曲家、指挥家,黄蒙拉说,他敬畏专业,“我也能写,但如果写出来的东西价值不大,写来干什么?我们这个专业很简单,就是演奏、教学。把小提琴拉好,是我想一直走下去的路。”

天赋和努力对习琴者来说哪个更重要?“我没有见过哪个人只有天赋或只有努力而成功的。”黄蒙拉打了个比方,天赋如同火苗,努力就是助燃物,“火苗有大小,正如起步有快慢。没有天赋‘烧’不起来,加入的助燃物越多,火烧得越旺。”

“信息爆炸的时代,要和新鲜的事物抢夺孩子们的注意力,的确有难度。但在漫长的练琴过程中,最需要的还是心无旁骛。和我们当年学琴时相比,今天的年轻学子可能缺的就是死磕不放的专注度。”至于家长们对孩子的审美焦虑,他能理解但也相信“古典乐是一颗种子,埋下去,总有开花的那一天”。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