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新开通的铁路连接中国云南和老挝首都,让我忆起那些落在万象的中文字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轶伦 2021-12-17 17:58
摘要:时光不再回头——

今年12月,中老铁路通车。新闻报道里说,满载70个标箱小家电、机械配件、纺织用品、钾肥等货物的中老铁路(义乌—万象)国际货运列车从铁路浙江义乌西站始发。列车从云南磨憨口岸出境,最终抵达老挝首都万象,全程运行时间4天。

我看着新闻图片,想象这些货物进入老挝千家万户后的样子。在花木盛开的清香的街道后面,在常年湿润的雨季后的屋檐下,人们打开包装,看着自己新购的物品时,也一定会打量上面的中文字——

“以后我每次使用中文,每说一个中文字,我就会想到你们这些来自中国的老师。”曾对来自上海的志愿者说出这句话的老挝少年阿风,现在还保留说中文的习惯吗?算起来,他现在已年近而立,或许有了家庭和孩子,他会告诉孩子关于他自己的青春记忆吗?


中老铁路首发列车驶过中国云南的元江双线特大桥

那一年,远道而来的青年老师,曾在地图上向他指出东海之滨。2007年,我随共青团上海市委的队伍前往老挝,采访正在那里从事志愿服务的第六批中国上海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那是我第一次到老挝。我记得格外清楚,从昆明飞到万象,一出机舱时,那湿润的热带空气如一块温热的湿布一样紧紧贴在脸上。


作者采访赴老挝中国志愿者的报道发表在2007年3月30日的解放日报上(解放日报资料)

就是在这样潮热的天气里,来自上海的青年志愿者们,每天乘着四面透风、摇摇摆摆的“嘟嘟车”(类似助残电动车)去蒸笼一般的教室,为万象的孩子带去中文课、英语课和计算机课。但如果说到热,在医院里为患者推拿的医生,以及定点去老挝国家马戏团和老挝国家乒乓球队担任教练的志愿者老师们,比我们更加酷热难当,他们要在缺少设备的条件下长时间工作。

当时万象的电力常常中断。空调是几乎没有的。仅有的电扇一旦停工,志愿者身上的衣服很快就会被汗水湿透,然后又被空气蒸干。回到宿舍脱下衣服,我可以在衣服上看到一层白白的盐花。想沐浴更衣,却往往发现房间内不但断水,还有多处被啮齿动物光顾的痕迹。

用熟悉了上海繁华程度的双眼打量,即便是在当时万象最热闹的市区,目力所及也都是低矮的房屋。太阳落山后,街道变得凉爽,鸟虫的鸣叫清晰可闻,草木葳蕤,散发香气。让人想起这座城市的名字的来由:万象在老挝语里的一个意思,是檀木。


老挝首都万象的市中心凯旋门附近车水马龙

等到眼睛能熟悉夜晚,便能慢慢欣赏老挝的从容。万象紧贴湄公河,隔河而望,能看见泰国廊开府。对岸点点灯光,更衬托身处这边几乎没有霓虹闪烁的首都,像月光下的一块璞玉未经雕琢。

夜幕下,万象市中心街道两边,鸡蛋花树苍翠如盖,显示出一种挺拔的气势。肉质的花朵,在星空下雪白似玉。已经熟悉万象的志愿者们,带我穿过标志性建筑凯旋门,转入小巷去买木瓜汁。小贩压榨果汁的手势是慢悠悠的,路边穿着民族服装乘凉的人是慢悠悠的,没有广告喧嚣也没有车水马龙声的空气,也是慢悠悠的。

我们是他乡遇老乡,几乎一见面就快速熟悉起来。但我们也是初次见面,在上海几千万人里,我们是陌生人中的陌生人。我们喝着果汁。我们聊了些什么呢?

所有的志愿者都很年轻。平均年龄不过30岁。除了少数几位已经工作多年,更多的是刚出校门的青年。青年打量什么环境都天然带着趣味。有人说,买来三明治发现面包里夹着蚂蚁(那就当补充蛋白质),有人说,睡觉睡到一半有壁虎从墙壁上跌入怀中(那就当做是养了宠物)。哈哈大笑过后,大家开始聊开。


中国志愿者们在老挝授课

许多年后我才明白,原来一个人在年轻时聊的话题永远是回旋镖,看上去是在说某个主题,但总是说呀说呀说到自己。我们说到自己的求学经历,说到自己的恋爱,说到此行的收获和经历的成长,然后说到自己即将回上海,回上海后又有怎样的打算,雄心壮志或者茫然踌躇,许愿成功或者勾勒蓝图。似乎这夜晚有一种魔力,让我们感到倾诉的必须。

我们说起志愿者的到来对老挝带来的些许改变。比如一些原先家贫的孩子有了想学会中文到中国来的愿望。有人还渴望成为导游,走向世界并向世界展示故乡。此刻我们用中文交谈。眼前的万象和我们在语言上隔了一层,但虽是说乡音,上海和我们在空间上隔了一层。双重的隔绝带来一种真空地带的安全感。这是一个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的时刻。我们有时要远离熟悉的生活,才能更看清自己的生活。

隔日,清晨来临,街头出现许多膝行的妇女。她们沿街虔诚地摆放食物和鲜花,然后跪坐一旁等待着。晨曦中,一队队身着鲜亮橙色僧侣服装的人踏着薄雾而来,将居民布施的食品和花朵按照某种规定放入随身携带的竹篮中,随即施礼离去。所有的一切都在止语的氛围中进行。世俗世界和修行世界的人们静默出现,如梦如幻,互相交汇,旋即散开。


在万象,一队僧侣走过塔銮广场

城市的一天,在这仪式中开始。你也知道,自己生命中不可复制、永不再来的一天,开始了。不论在故乡还是他乡,不论是在梳爬许久的领域有所获取,还是不远万里去无私给予,无论是目标清晰还是怅然若失,这一段经历永不再来。

那是微信和微博还没有通行的日子。我们和老挝的朋友交换联系方式,也和上海的志愿者互留手机号码。但是当各自回到上海后,就像一粒盐花落入水一样,各自回到各自的岗位,或者换了新的岗位。我们再也没有见过。

在两国宣布中老铁路通车当晚,新闻里说,原来那些年上海曾派遣11批共119位志愿者参加中国(上海)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援老挝项目,在老挝开展中英文教学、体育、计算机、医疗、农业等志愿服务工作。这11批志愿者,与老挝的朋友,想必都曾在交汇时互放光亮,彼此映照。

在回顾该志愿项目的报道里,我看到了自己那次曾采访过的志愿者的名字,看到不少人的现状。昔日青涩的志愿者,如今多是繁忙都市里的中流砥柱。

14年前,万象的夜幕下,我们说出的许多中文字,纷纷落入静静的湄公河。那些梦想和彷徨,那些动情说出的抱负,那些当时打算去爱的,以及当时决定改变的,都实现了吗?

列车轰隆隆从中国驶向老挝,老挝的列车又开向中国。而时光不再回头。

万象的河水,带着那些落入水中的中文字,蜿蜒跨国流入南海。海面上的水又都归入一处,变成雨变成云,变成东海的浪花,轻拍着黄浦江的潮水。那潮水的声音,是此刻,轻叩上海窗户的声音。是入夜后,昔日志愿者们梦中的,回响。


老挝的年轻人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栾吟之
题图为中老铁路首发列车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新华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