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长城内外的“隔墙相望,侧耳远听” | 第22期解放书单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叶祝弟 2021-12-18 06:10
摘要:正是这些看上去不合时宜的不能被除尽的余数,让历史叙述生动有趣。

■ 《探索与争鸣》杂志主编 叶祝弟

《北纬四十度》是作者花了4年时间,在G6高速公路驰骋北中国留下的文字集结和心迹印记,以一种散点透视的方法,串联起了从渤海之滨、燕山山脉到草原的中华文明广袤腹地,也在历史场景的回望中择取了从赵武灵王、汉高祖、李广、魏孝文帝、安禄山、耶律德光到明英宗复杂的历史演变,被认为是“一次文学历险,也是对历史学的致敬,更是对长城和中国北方的致敬”的跨界之作。

对于如何理解中华文明,葛兆光先生提出“在历史中国中理解中国历史”的命题,本书可谓对这一命题的文学回应。作者匠心独运,选择“北纬40度”这一“中原定居文明的生命线”,来再现长城两边中原和草原文明竞争、冲突与融合的复杂人事,进而在一个广阔的时空中铺展中华文明这一多元一体的共同体的历史演绎过程,自然也解构着他对中华文明史的独到理解。作为“第一部围绕北纬40度这一地理带进行探索的文化大散文”,与一般历史学著作不同,相对于独居幽室在故纸堆中披沙拣金,作者更愿意沿着长城,驱车远行、实地探访,在纸上文本和历史废墟中,发思古之幽情,给当下以启迪。这种夜宿日行、长途跋涉,也给作品染上了不一样的气质,读者在跟随作者探寻中华文明长盛不衰、历久弥新的命运密码的同时,能强烈感受到字里行间氤氲的历史浩然之气。当然,作者无意在文学和历史之间择一善者而从之,而是同时拥有历史与文学两种笔致,融历史的严谨和文学的想象于一炉,在诗史之间左右腾挪,摇曳生姿,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天地之悠悠的千里江山图。

“北纬40度”不独是一条与万里长城相依相生的地理界线,也是一个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交流、沟通和融合的“枢纽”。之所以称为枢纽,则是要突破传统历史叙事中相对板结、静态的文明叙述,围绕“北纬40度”展开的,是中原文明与草原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相互学习、彼此塑造的过程。不仅有“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的刀光剑影、苍茫雄浑,还有边贸集市的人声鼎沸、往来唱和更有“一醉胡家何不可?只愁日落过河难”的温情脉脉、儿女情长。正是在这一点上,作者高度肯定赵武灵王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先驱,惋惜北魏孝文帝的激进变革以失败告终。作者认为,战争杀伐毕竟是历史的非常态,长时间段中的异族文明之间的文明互参和文化交融才是人心所向。因此,作者不仅要呈现中原民族和草原民族的“长河流淌、鸣镝尖啸,伤感吟成诗句,痛苦化为尘土”,更要呈现在长城内外的“隔墙相望,侧耳远听”“虽然不能完全变成对方,最终却也难舍彼此”。正是这深情凝视的“难舍彼此”,最终成就了今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创作这样一部跨界作品,很考验创作者在文学和历史之间的平衡能力。作为一位非历史学专业的写作者,作者要接受历史学家的苛刻的检验和质询,还必须发挥在文学领域长袖善舞的优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让历史叙述因为细节的充盈而不至于枯燥和沉闷。正如作者在文中反复征引《史记》中的大段内容那样,一方面是对历史学家的致敬,另一方面也是对司马迁所创立的知人论世的史传传统和良史精神的某种心仪。为了最大限度地贴近历史,作者做了大量阅读笔记,在行文中不惜旁征博引而难免有掉书袋之嫌。不过,作者显然不想匍匐在历史学高大的身躯下亦步亦趋地满足于做一个注脚。他更愿意在历史的缝隙中见缝插针,来表达自己充满机锋的见解声音,哪怕某些个人经验式的对历史的理解显得有些另类。这就使得作品中不同的声音左右互搏、多元喧哗而颇具可读性。比如,作者通过还原李广这一人物的命运,凸显了其身上以权谋私、草菅人命又英勇无畏、廉洁爱人的复杂的性格,放在一个更加复杂的历史语境下审视这一悲剧英雄的形象建构的历程,来探寻中国人史观的建构,而作者更加在意的是烛照被正统历史叙事所遮蔽下的人性之幽微,还原“失败人物”身上那种被文化偏见所有意无意忽视的自由精神。正是这些看上去不合时宜的不能被除尽的余数,让历史叙述生动有趣,而这种自由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所应珍视的存在。


《北纬四十度》
陈福民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肖雅文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