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他生前念念不忘想把《三国演义》拍成电影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蒋国强 2021-12-15 14:17
摘要:忆孙道临先生

我是看着孙老的电影长大的,从李连长、高觉新、李侠、萧涧秋到李四光、周朴园、孙中山等一系列光辉夺目、脍炙人口的银幕形象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孙老又是嘉善人,他生前也一直饱含深情地称自己是嘉善人民的儿子。2003年10月,嘉善人民为此建造了新中国第一家以电影艺术家名字命名的综合性电影艺术馆——孙道临电影艺术馆。

孙老生前非常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多次来嘉善、来西塘。上世纪80年代,他偕夫人王文娟回乡寻根,看到古色古香的场景,就有意将古镇西塘建设成为影视外景摄制基地。自西塘开发旅游后,孙老对西塘更是情之所系。每次孙老来西塘参加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我都挤在人群里,远远地朝红地毯上的孙道临先生及其他艺术家们看上一看。我与孙老真正面对面“零距离”交流仅有一次,很短的一次,但在孙道临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忆起来,仍如昨日,难以磨灭。

2000年10月28日,是个周末,那天下午我正在自己刚创办的西塘明清木雕馆里作讲解,游人很多。当我快要为一批游客讲解完毕时,突然听到一个洪亮、很有磁性的声音,回头一看,原来是孙道临先生,我又惊又喜又紧张,愣了一下。这时的孙老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似的,忙对我说:“小时候,我家里也有这样的雕刻,就跟你这里的展品一样。”孙老的话让我感到亲切,拉近了距离。

我悄悄地留意了一下孙老,虽然孙老当时已79岁了,头发花白,脸庞也有皱纹,但是精神依然矍铄,穿着挺括整洁的深色外套,高挑的身板显得十分硬朗。这次他只带了几名亲友悄然前来。

孙老从小在北京长大,但由于父母亲影响,熟知故乡嘉善的人和事,1940年和1944年曾先后两次来嘉善老宅居住生活。从北方的皇城根下到江南的水乡小城,清新恬静的生活环境、吴侬软语的市井风情,给他以很多全新的感受,并在《燕京文学》上发表过《弓》《蝙蝠》《鹰之歌》《公墓》等多篇小说,也为他日后在电影《早春二月》中成功地塑造萧涧秋奠定了最初的角色生活体验。孙宅位于嘉善县魏塘镇下塘街朱家埭6号,典型的江南大宅,有门厅、轿厅、客厅、内宅和花园等五进院落,庭院深深,回廊通幽,华堂主厅之上镶嵌有雕工极为精美的砖雕、木雕等装饰。

面对木雕馆里一块块雕花板,孙老若有所思,不时向同来的亲友和围观的游客述说着。当走到展厅一侧,突然,孙老问我:“这块《三国》故事的雕花板,你知道讲的是其中的什么内容吗?”我看了看,一时语塞,说实在的,我也只知道个大概,只对其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和情节有所了解,明清雕花板中很多的场景刻画实在难以厘清,只能标一个大标题。不想孙老却特别认真,他对我说:“照这块画面上的人物打扮和人物使用的器械来看,像是三英战吕布,那一块就是古城会了,你应该把它们标注出来,这样大家才会看得懂!”我连忙点点头。孙老又说:“年轻人,建议你多看点书,尤其是《三国演义》,不能不读啊!”

与三国英雄们一样,孙老骨子里也有一股侠骨柔肠,他生前一直念念不忘想把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拍成电影。他曾表示:“中国人不能把《三国演义》搬上银幕是电影人的耻辱。”虽经种种努力,《三国演义》的电影版最终成了“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成了孙老一个未完成的夙愿。

孙老在木雕馆大厅余庆堂仔仔细细看了一遍后,又来到临河水榭,并踏上河埠石阶。他手扶木靠,凭栏眺望烧香港两岸,只见绿柳碧水,瓦房倒影,乌篷船在清澈的小河中荡漾,一双神采奕奕的眼睛闪动了一下,由衷地叹了一声:“西塘,美啊!”此时的我能真切地体会到孙老那简短言语之间所洋溢的深情,仿佛我又听到了孙老在电影中那一声经典隽永的、感情真挚的内心独白。这时,游客中有许多人认出了孙老,纷纷要求与孙老合影留念,孙老乐呵呵地一一答应。

30多分钟后,孙老离开了木雕馆。临走时,孙道临先生握住我的手说:“咱们要好好保护好、宣传好西塘的历史文化啊!”那一刻,我感觉孙老的手握得很重,语气很深沉。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