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原点 > 文章详情
外国军舰“一见就跑”,中国渔民到底有多厉害?
分享至:
 (27)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楚悦 2021-12-09 06:49
摘要:守护祖国海域,中国渔民似乎天生就会,近乎本能。这种“本能”到底多厉害?潭门人或许有答案。

站在潭门港口远眺,风轻拨着绸缎般的海。初冬的南海温柔平静。

海面之下,暗流涌动。2021年10月2日,美军“康涅狄格”号核潜艇在南海发生“撞山”事故。至今,美军尚未公布潜艇发生碰撞的具体地点及受损情况。美方对相关信息闪烁其词,引起外界诸多质疑。有人猜测,美国潜艇会不会撞上自家投放的间谍装置?毕竟,中国渔民曾在海上打捞出各种“硬核海产”,其中不乏外国秘密投放的侦察装置。

在南海,遇见中国渔民是令外国军舰很头疼的事。除了打捞可疑装置,撒网阻拦也是渔民的常规操作。曾经发生过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美国军舰来到南海,见了中国渔船,紧急呼喊菲律宾渔船护航。

守护祖国海域,中国渔民似乎天生就会,近乎本能。这种“本能”到底多厉害?潭门人或许有答案。潭门是海南省东部的传统渔港,从潭门入海口一路向南,便是中国四大海域中面积最大的南海。这里的渔民世代闯海,在蓝色的疆域里驰骋数百年,深谙与波涛的相处之道。

建党百年之际,谭门村党支部书记王书茂获颁“七一勋章”,但他觉得这枚勋章不是颁发给他一个人的。在潭门,造大船、闯深海、捕大鱼是所有人的梦想,乘风破浪、保持警惕、守护南海是共同的使命。

南海之滨,海风夹杂着远航的兴奋气息,椰影婆娑,往事曲折。船长、渔民、守海人扬帆而来,讲述海上传奇。


潭门码头  李楚悦 摄

中国渔民的天性

11月,北方飘了雪,北纬18°的海南依旧烈日当头。下午2点,琼海市潭门镇潭门村,阳光照得人晃眼,空气里飘着海产的腥味。潭门码头桅杆林立,大大小小的渔船安静地泊在水面,船头清一色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

老船长王书茂坐在村委会办公室的沙发上,不打算聊太多。他觉得那是过去的事了,也是理所当然要做的事。

比如,1996年,正在捕鱼的王书茂发现外国人员欲侵犯我国某无人岛礁,他带领民兵连弟兄,坚守岛礁七天七夜;比如,2012年4月,他和船队正在黄岩岛附近捕鱼作业时,遭遇外国渔船侵扰。面对携带武器、无理挑衅的外方渔民,在对方不听劝阻,变本加厉地要冲入我国领海时,王书茂带领船队挡在外方渔船前进的方向上,阻拦他们非法越过我国领海线;再比如2014年5月,外方出动大批船只非法强力干扰中方钻井平台作业。王书茂带领10艘渔船、200多名民兵骨干,日夜兼程赶往西沙中建岛南部……


王书茂  李楚悦 摄

今年6月29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潭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潭门海上民兵连副连长王书茂是荣获“七一勋章”的29人之一。

颁奖词里写道:王书茂,为国护海的模范,参与多项国家重大涉海工作,在南海维权斗争中冲锋在前,不怕牺牲、寸步不让,为维护我国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作出杰出贡献。

“反间谍的事,我们有纪律,不能讲。”王书茂摆摆手说。他有南方人少见的高大身量,光是站着就有股不容商量的气势。前些年黄岩岛事件后,有境外媒体的记者在潭门村蹲了好几天,想要采访他,王书茂一律谢绝。

外国记者对王书茂没办法,外国军舰更是忌惮他。“我们只是渔民,不代表军队,但我们潭门人祖祖辈辈在这里捕鱼作业,保护南海天经地义。”说这话时,王书茂的语气格外坚定。

外国军舰进入中国海域,最先遇见的通常是正在捕鱼作业的中国渔民。“一旦看到来找存在感的外国军舰,中国渔民都有丰富的经验和方法应对。”大漠叔叔说。

警务类自媒体创作者“@大漠叔叔”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在西沙、南沙工作多年。据他介绍,在南海发生的纠纷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外国的渔船闯入我国海域偷渔,近些年随着共同开发理念的深入,中外渔民之间相处融洽,摩擦相对较少。另一种则是外国军舰来南海寻衅滋事,主要是寻找军事存在感,尤其希望看到中国军队采取措施,随后才能进一步挑起事端。不过,有中国渔民在,除了警告措施外,很少需要官方力量进行正面对抗。

“渔民们太熟悉这套把戏了,他们不怕,有自己的办法。”大漠叔叔说。随着中国军事力量的不断强大,中国渔民守护南海的底气也越来越足。有外国军舰进入中国南海海域,在附近捕鱼作业的中国渔船会不约而同结伴上前,先是围堵,继而撒网。

爱国刻在DNA里

11月是捕鱼淡季,潭门人正在享受闲暇时光。皮肤黝黑的渔民在家门口席地而坐,修补渔网。白色的渔网堆叠成厚厚一摞,像床小被子。

出海远航,中国渔民的渔网里常有意外收获。最近的一次公开报道里,江苏渔民王锁打捞到了一些长相奇特、看起来很科幻的装置。起网时以为是大鱼,捞上来才发现是一个体积庞大的黑色物体,上边有太阳能板,后边有螺旋桨,两边有翅膀。经鉴定,这是某大国研发的新型海洋无人潜航器,能够测量中国周边海域的水文数据和环境参数。

潭门渔民也不止一次捞到过“硬核海产”,包括无人潜航器、水下滑翔机、导弹、鱼雷、声呐,甚至潜艇。渔民打捞这些东西上岸后都会立即上交,他们说,这是“中国渔民的天性”。

除了打捞,渔网本身也是不少外国军舰的“噩梦”。进入南海海域的外国军舰,一旦缠上了渔网,航速能从60多节(航海速度单位,1节为每小时航行1.852千米)降到10多节,甚至抛锚。正因如此,才会出现“闯入中国海域的美国军舰发现中国渔船,紧急呼喊菲律宾渔船护航”的荒诞一幕。

在与机智勇敢的中国渔民周旋过程中,外国军舰常常处于下风。久而久之,看到有中国渔民的船只靠近,他们便会立即全速驶离,有外媒甚至直接称中国渔民为“第四舰队”。

“中国渔民并不是什么‘第四舰队’,要小心别掉进舆论的话语陷阱。但对中国渔民来说,爱国是刻在DNA里的。”大漠叔叔说。

在潭门,“闯海”是世代相传的谋生之道。虽然近海也可以进行渔业生产,但西沙、南沙的渔获更丰富。追求财富、敢于冒险的中国渔民扬帆远航,自汉代起就发现并命名了南海诸岛,将南海海域开发为渔场。祖辈制作、代代传抄的《更路簿》记录着中国渔民的耕海经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出现之前,《更路簿》是帆船时代的船长们远航时必备的文字航海图。“更”指距离,“路”是海路,“一更”就是10海里。2008年,《更路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是渔民先辈们在南海的波涛中写就的。字字句句记录的是每一次与南海相遇时获得的重要信息:航行的方向、时间、距离,变幻莫测的天气、水流、风力,还有路途中的岛礁分布。

一只罗盘、一册《更路簿》,仅靠帆船,渔民的祖辈就能纵横南海。自古以来,潭门渔民就在风浪中尝试驯服波涛,与这片蓝色水域的情感也日益深厚。

他们为每一座岛礁命名,朴实又可爱。《更路簿》记载,永兴岛在清代叫猫住。因为渔民前往西沙途经此地时,通常会留一人在岛上驻守、补给。渔船半年后返回,岛上的渔民须发渐长,顾不上打理,看起来像山猫。山猫住的岛屿,便叫猫住。

自古行船半条命。许多潭门船长,家中数代皆为渔民。在依靠经验闯海的时代里,先辈在搏击风浪的征途中,不少人永远留在了大海之中。也有人经历过赤瓜礁海战、西沙保卫战,为守护南海献出生命。对潭门人来说,南海是“祖宗海”,守护这片海疆是生来就有的使命。


琼海市潭门镇潭门村海边  李楚悦 摄

祖国是我们的靠山

潭门渔民王振福第一次闯海时只有16岁。台风、低压、寒潮是渔民出海最怕遇上的事,王振福在他的人生首航中悉数体验了一遍。

4米多高的海浪砸到甲板上,40多吨的木质渔船剧烈摇晃,船舱进了水,船员日夜无眠。20世纪90年代初期,渔民条件有限,常常结伴闯海。王振福所在的渔船与另两艘潭门同乡的船一同出海,但在风浪中彼此失散。

四天五夜之后,渔船终于抵达岛礁,获得驻守军队的救助。一同出发的三艘船中,有一艘船因为深陷涡流,同时遭遇外籍船只开枪侵扰,沉没入海。

20世纪90年代,潭门渔民在南海捕鱼作业,常常遭到部分周边国家的无理驱赶、袭扰和抓扣,要求他们在所谓的“认罪书”上签字。有一次,好几艘潭门渔船被扣押,潭门船长们面对威逼利诱,没有一人“认罪”。“宁愿把牢底坐穿,也绝不做卖国贼!” 王书茂记得,当时所有人都曾这样起誓。

今天抓我,明天还去。非法查扣后,通过国家交涉,回到潭门的渔民从未想过妥协退缩。“我们也是血肉之躯,面对枪支炮弹哪有不怕的?但我们不能退却、不能认输。我们的根在船上,祖国就是我们的靠山。”王书茂说。

“比起当年,现在条件好了不少,行船安全了许多。”王振福说。如今,潭门渔民的船只从几十吨升级到了上百吨,船上都安装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迷航的概率大大降低。通信设备也不断更新,遇到险情可以随时联络求助。

王书茂曾经是潭门村第一批当船主的人,20世纪80年代初就拥有了一艘属于自己的30余吨的木船。18岁开始跟随父辈闯海的王书茂,在历练中学会了娴熟的开船、潜水、捕鱼技能,对海情海况了如指掌,也成为当地捕鱼致富的领头人。

琼海市委、市政府几年前出台了对渔民的扶持政策。为响应政府号召,王书茂带头承包了一艘350余吨的钢质渔船。在他的带领下,潭门渔民的渔船纷纷从木质升级为钢质,吨位也逐年渐增。如今再出海,渔民们对安全风险的顾虑小了,渔获的收入也更高。

硬件设备的升级换代,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提升。以前去一次西沙需要四天四夜,到南沙则要将近两个月。现在,前往西沙只需三天三夜,到南沙的时间也缩短至45天左右。

但风浪的挑战依旧存在,那是渔民们永恒的对手。

海风12级,王书茂与船员们漂荡在海上。那是2001年的一次出海,王振福也在船上。风急浪高,渔船都赶到中业岛附近避风,船员们在甲板上各自坚守岗位,自顾不暇。一个大浪涌来,不远处有外国渔船翻沉,渔民纷纷落水。王振福记得,王书茂带头实施救援,成功救起来十几个外国渔民。

“虽然平日里我们与他们也有摩擦,但危急时刻,还是要有人道主义精神。”王书茂说。那次的救援,他在南海逗留数日,直至他国派船来接走外国渔民。

回忆起这些年的南海往事,惊涛骇浪下常有惊心动魄。但王书茂最难忘的,还是参与南海岛礁建设的经历。1985年,潭门海上民兵连成立,王书茂是最早的成员之一,随后一直担任民兵连副连长。1996年,南沙岛礁建设期间,王书茂用自己的渔船,一趟趟地往返于潭门和南沙之间,连续工作100多个日夜,为前方运送建筑材料和物资。

“基本上是早上6点半干到晚上6点半,中午抓紧时间吃饭。”谈起建设岛礁的经历,王书茂依然心潮澎湃。他的父亲和儿子也在建设队伍中,“三代同堂建设南沙”的佳话广为人知。王书茂的入党申请书就是在南沙的岛礁上写下的。

如今,身为谭门村的党支部书记,王书茂平日里更加忙碌,但老船长仍然享受驾船的体验,想念驰骋于波涛之上的日子。每年他都要抽出时间,驾船去看看潭门人的“祖宗海”。

海水蔚蓝,波涛汹涌,但他笃定,总能风平浪静。

栏目主编:宰飞 文字编辑:宰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