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上海人家里的秘密,公用电话亭的阿姨都知道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连俊 2021-12-04 10:22
摘要:所以公用电话亭的老伯伯老妈妈,都是街坊消息灵通人士。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我们看外国电影时,都很羡慕外国人家里有住宅电话。要知道那个时候,一般上海百姓家中很少有电话。

当时,每个居委会都有一到两个公用电话亭。居委会与电话局有个合同,居委会出人出地方,电话局负责福利和津贴费。居委会一般会聘用几个身体比较好的老伯伯老妈妈担任公用电话亭工作人员。两人一班,一个人负责接电话、记录,一个人拿个手提喇叭,按着记录下来的单子,穿街走巷一家家去喊。两人轮流翻班。单子多的时候,他们还要安排一下路线,怎样走最省力。

手提喇叭的分贝很高。不用担心要接电话的人听不到,就是这户人家的左右上下邻居也会听得清清楚楚。所以说,那时百姓联系基本靠吼。公用电话一般服务12个小时:夏天,早晨6点到晚上6点;冬天,早晨8点到晚上8点。

我家邻居陆老伯伯,就是公用电话亭的聘用人员。他可忙了,有时他下班回家后,还会有急着用电话的人找上门来,请他帮帮忙,把公用电话亭开一开,让他们打个电话。有时,半夜三更也有人来敲门,请求陆老伯伯帮忙到电话亭去打电话叫救护车、消防车等。他都一口答应,来者不拒。

打一个电话仅需四分钱,不计时,传呼一次需三分钱。公用电话亭里白天一般都很热闹。一些里弄里闲着没事的人,都喜欢到那里去聊天,也就是上海人说的“嘎讪胡”。所以公用电话亭的老伯伯老妈妈,都是街坊消息灵通人士。谁家小子谈女朋友了,谁家姑娘失恋了,张三今天加班,李四明天家有客人来,王伯伯生病住院了,李婆婆跟儿媳妇吵架了……他们都知道。

街头的公用电话亭

由此派生出来这样一件事:一个阿姨给传呼的老伯伯一元钱,叫他每天到她独居的老爸那里去看一次,然后她定时打电话过来问一下情况,报个平安。有的人家,自己家里孩子与这条里弄的姑娘或小伙谈恋爱,他们不到派出所居委会去了解对方情况,而是带包香烟或上海奶糖,来询问传呼公用电话亭里的老伯伯老妈妈探口风。如果你在单位上班,家中发生紧急事,可以打电话到单位的传达室,传达室值班的老伯或本人或会请人到你的岗位上来通知你,叫你到门口传达室去接电话。所以单位传达室老伯也是个消息灵通人士。

大约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电话局对普通市民开始放号装住宅电话。老百姓闻讯后都到电话局营业室去申请安装,营业室里人满为患。由于电话局的基础设施不足,很多地方都没有布线,对于社会上申请安装电话的大量要求根本没办法满足,供需矛盾非常突出。电话局忙煞,老百姓怨煞。尽管其间好几次提高初装费,但人们还是热情不减。我妻子的姐姐当初在成都路电话局营业室工作,作为窗口的营业员除了不断解说,还会常常遭受委屈。电话局为了解燃眉之急,开发大量街头公用电话,于是,马路上每隔一段路程就安装一个公用电话亭。当时已经可以用电话卡打公用电话,所以后来电话卡也像邮票一样成了人们的收藏品,有的还紧俏了一段时间呢。

当时,谁家装了电话,那真叫让人嫉妒羡慕恨。

过去市民需要排队打电话

20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家也装上了住宅电话。我家的电话,有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

20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从学校毕业后下乡劳动锻炼,不幸落崖受伤致残,造成颈椎骨折伴高位截瘫。伤残了,安置问题自然很难解决,每月只领取一些微薄的津贴费。收入少,生活可以节俭,那么生病呢?人吃五谷,难免有病,更何况我这个伤病缠身的半条命。为防意外,妻子经年累月把额外的奖金、津贴、加班费及我那可怜兮兮的稿费一点一点积攒起来,搪应急事。

否极泰来,我的安置问题在搁置29年后,终于在多级领导的关心下,作为特例解决了。远愁近虑少了,便想动用那笔“应急资金”让妻子添些衣服首饰。这辈子我欠妻子的太多了,即使在结婚时,我也没买一件像样的礼物送给她,相反,倒是她给我置办了一身新衣,让我体面地拜堂。儿子见我们有动用那笔钱的念头,也趁机提议:“去买一台彩电吧。”父子俩各持己见。

妻子却说,“去申请安装一部电话吧。”我简直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瘫在床上已经20多年了,白天假睡,晚上真睡。假睡时,天天看着天花板,看着天花板墙角落头蜘蛛织网、捕蚊。与外界基本断了联系。所以我一直在想,我们家若有部电话该多好。但当时高达3000元的初装费,对我们家来说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

妻子是最了解我的,她知道我受伤以前好动健谈,中途致残后寂寞难熬,所以在我伤残后每逢节假日总是邀请一些亲朋好友及趣味相投的同事同学来我家聚会,创造一些热闹的气氛,以减轻我长期在家的孤独感。这次她又说:你卧床多年,欠亲人的爱,负朋友的情太多了,如果有个电话,就可以做些补偿了。逢年过节,你至少也可以打个电话去,向他们表示一下你的祝福,传递一声问候。尤其是你学习写作以后,每寄出一篇稿子,就牵肠挂肚,引颈而望,如果有了电话,就可以打个电话问一声编辑了。

电话装好后,话机就放在我的枕边。每当我与外界通话时,心里总有一股说不出的温馨感在荡漾,只觉得妻儿真好!叮铃铃,电话响,铃声不断,爱深情长。现在一部手机路路通,什么事都办得了。曾经家家争装的住宅电话,反而开始慢慢在减、在拆,足见改革开放40多年来,电信、通讯的飞跃发展对百姓生活品质的提升。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图片均本报资料图片。来自《我与通讯三十年》。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