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上海一周 > 文章详情
【上海一周】 “人”字背后,上海传递的深意
分享至:
 (2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2021-11-25 09:54
摘要:人民城市的人气、人才和人心

时隔一周,上海相继举办的两场座谈会,或许会日渐显露其深远影响。

有些巧合,却也不算巧合的是,两场座谈会,都关乎一个字:“人”。

11月23日,国家发改委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共同在沪举办人民城市建设座谈会。会上提出,上海要“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的上海样本”。

7天前的11月16日,上海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这个会上,重申了一个已经明确的愿景: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两个目标,都承载有中央层面对上海的期待,后者更是9月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点名的要求。

对上海自身而言,两个目标,及其背后两个“人”的议题,亦涉及这座城市当下安身立命的一些基本问题,更关乎其未来的潜力和动力。

“新版”

人民城市建设座谈会,缘起于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提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两周年。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在考察上海杨浦滨江时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此后,上海曾以一次市委全会通过关于人民城市建设的《意见》,开展一系列相关行动。

两年后的座谈会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集中体现了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上海城市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此番座谈,对两年来的人民城市建设过程进行了梳理。近两年上海致力的多项“民心工程”,如旧区改造、“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建设、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早餐工程等,均在会上被点名提及。

得到举例展开的,还有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建立的城市生命体征指标体系,以及一些有限空间内“螺蛳壳里做道场”进行的公共服务嵌入、城市空间营造、城市表情塑造等创新探索。

此外,在一年多前的市委全会上已经强调过的一系列理念,如被概括为“五个人人”的目标愿景,以及把握城市的人本价值、生命体征、主体力量等工作要求,亦得到再度重申。

这些人们日渐耳熟能详的故事和理念背后,涉及的是一些对中国城市的根本认知。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刚刚召开的背景下,关于“人民城市”的讨论,亦与六中全会精神高度关联——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便是“谁的城市”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红色是这座城市最鲜亮的底色,人民是最坚实的根基。”李强在会上强调,上海要建设的是一座“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的美好城市”。

一如其在去年强调过的那样,这座城市不是国外城市的再版、翻版,而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城市建设的新版,要对标、借鉴、学习世界上先进城市的好做法,但不能全盘照搬。

打造这样的“新版”,意味着特别的政治站位,也意味着一些基本的遵循。

“算账”

一方面,城市建设、发展、治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回应时代变迁带来的新问题、新趋势;另一方面,又需要从中体现一些始终不变的价值取向。

比如被多次提及的“算账”——李强表示,城市很多时候要算经济账,但同样有很多时候,不能只算经济账。

在谈论上海正在进行的千座公园规划建设、黄金地段辟出大片土地建设世博文化公园、涉老年群体的精细化服务以及全力推进旧区改造等问题时,李强几次强调,要“多算政治账、算长远账、算民心账、算大账、算综合账”

他亦表示,从城市管理者的角度,对一些复杂问题,不能简单作“技术判断”,而要作“价值判断”。只要动真感情、下真功夫、满怀真情、多动脑筋,一些“老大难”问题并非找不到办法。

同时,这些“账”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也是一本精打细算的“账”,是一本需要创新的“账”。

李强在会上两次提到“螺蛳壳里做道场”,这是过去上海文化的一个重要表征,与先天资源禀赋特别是空间资源相对稀缺的现状有关。能在“螺蛳壳”里做出“道场”,恰恰意味着具有超乎寻常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深入理解现实、因地制宜的洞察力、执行力,当然更包括想象力。

对一座追求卓越的人民城市来说,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能力。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座城市的治理水平,更影响着一座城市深层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来自创造力,而创造力的前提,是对“人”有足够的吸引力。

“磁吸”

人民城市显然应该是一座有竞争力的城市。这意味着,人们不仅能在这里“得到”富有品质的服务、体验,更重要的,是能在这里进行创造,通过自身潜能的充分激发,在自我成就的过程中反哺城市。

一经提出就获得广泛关注的“五个人人”里,就蕴藏了这样的逻辑——“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在这样的城市里,人不仅是分享者,亦是贡献者,并在共建、共治、共享的过程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

也是在这样的层面上,人民城市建设座谈会同人才工作座谈会,有深刻的关联。

衡量人民城市的建设水平,有一个重要标尺,即看其能否汇聚人气、集聚人才、凝聚人心。城市的创新土壤丰厚、生活环境宜人、机会充足、秩序完善,才能持续汇聚人气;人气足了,人才才会集聚,并使更多的人成为人才,进而不断提升对城市的价值认同,也即凝聚人心。

三个“人”之间有这样的逻辑,人才又在其中扮演特殊的角色。近年来上海许多方面工作,尤其是人才工作的主攻方向,亦在于汇聚人气、集聚人才、凝聚人心。

在上海,公认的是,人才问题已成为一个关乎城市发展命脉的核心问题。一个多月前,李强就曾告诉沪上官员,必须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要求贤若渴,发现人才要如获至宝,举荐人才要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要各尽其能”。

此后,他曾就人才问题专门安排调研,强调加速推进人才领域相关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对全球高峰人才的‘磁吸效应’”

上周的座谈会上,李强再度表示,上海要彰显国际化的导向,打造世界级的平台,实行更开放的人才政策。“要充分发挥上海的综合优势、开放优势,放宽视野、敞开胸怀、抓住机遇,加大力度面向全球招揽人才,更好成为海外人才归国、来华发展的首选之地、理想之地。”

这种“磁吸效应”来自一整套生态体系,既包括各类人才在其专业领域范围内能够享受的创新生态、合作生态,也包括日常感受的城市生态——居住成本,交通便利程度,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多层次、品质化生活需求的回应能力等,均是一座城市能否产生“磁吸效应”的关键所在。

“生态”

“营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亦是此次座谈会的主题之一。李强表示,上海将致力为各类人才打造更为舒心舒适、安全稳定的服务和生活环境;还要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从人才入境、居住、工作、生活等方面进行全周期的制度设计,打造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

对此,上海近几年在一些城市建设、民生等领域的投入,有意识地加入了“人才取向”,有的方面更直接回应人才工作中发现的痛点和短板。如今年9月,李强对上海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进行调研时就曾专门提到,要进一步增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适配性,“为服务人才引领发展战略、提升城市竞争力和软实力提供支撑保障”。

而相应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也不仅仅针对“头部”——最大程度吸引世界级顶尖人才,无疑是上海的明确工作方向,但力争拥有头部人才,不等于只拥有头部人才。

此番会上的一个重要信号,是上海力求形成梯次合理的、“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要“塔顶更尖、塔体更强、塔基更厚”;同时,要加大对人才“后备军”、对各方面人才的培养,建设更加宏大的人才队伍。

也就是说,并不是只有特定人群才被上海所需,也不是只有特定人群才能在上海成才。这座城市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特质,本身就意味着,应当让各类人才在这里都有用武之地,都找得到心安之处。

这也是一座“人民城市”所要呈现的样子——“五个人人”,关键之关键,正在“人人”。这应当是能够做到人尽其才的城市,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在上海引以为豪、来上海一见倾心、没来上海充满向往”。

题图来源:蒋迪雯 摄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文中图摄影 陈正宝 海沙尔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