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十二公民 > 文章详情
揭秘:徐光启祠堂究竟在上海哪条弄堂,九间楼是他的故居吗?
分享至:
 (34)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大纬 2021-12-21 06:31
摘要:徐光启的祠堂到底在哪里,九间楼是不是他的故居?

1562年,徐光启出生在上海老城厢。他是万历进士,官至崇祯年间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也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

目前,对徐光启的祠堂、故居和旧居等还有不少没有搞清楚的疑点,比如徐光启的祠堂到底在哪里,九间楼是不是他的故居?这也是上海市民、学者和文物保护工作者期盼解决的问题。

两条弄堂可以通往徐光启祠堂

翻阅各个朝代的地图,有不少关于“徐光启祠堂”的记载。据“1912年上海城内道路警岗图”所示,上面清晰地标注有“徐公祠”“太卿坊大街”和“阁老坊”等地名。现今,“徐公祠”改名徐光启祠堂,“太卿坊大街”改名光启南路,“阁老坊”于1931年拆除,西乔家浜已经填河筑路,改名为乔家路。

“1912年上海城内道路警岗图”

根据地图所示,光启南路一带就是徐光启祠堂的所在地。此前,许多市民慕名而去,但不少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因为没有看到历史留存的痕迹,后来前往参观的人数越来越少。网上甚至流传,徐光启祠堂大概已被拆毁而不复存在。


徐光启祠堂现况  周飞华提供

徐光启祠堂的现状到底是什么情况?有没有被拆?我们前去一探究竟。在地铁九号线小南门站下车,沿着乔家路向西行走到光启南路口,再向北走几十米,就到了232弄弄堂口。拐进弄堂后,眼前到处都是自行搭建的简易平房,杂乱无章。沿着小路再往前走,看见一座3米多宽的矮小平房,墙上挂着标明“徐光启祠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但从外观上看,看不出什么祠堂的痕迹。但根据古代地图与无人机航拍照片可以判断,徐光启祠堂的大概位置就在这里。

光启南路232弄弄堂口墙上挂着标明“徐光启祠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

弄堂口阿姨告诉我们,250弄6号也可以进去看看。我们转了几个弯,看见了一处较大的房子,这个房子外表上非常普通,它被外围建筑所包围,紧锁的大门遮挡了大部分视线,仅仅露出一点房顶。附近居民说,这里曾经是一个生产拉丝模具的工厂,现在已停产,属于空置状态。   

       东祠穿斗式木结构

西祠穿斗式木结构 周飞华提供

从外观上,确实看不出什么,但走进250弄6号的“厂房”,发现这里有粗壮的黑色立柱和石础,以及带有驼穿的穿斗式木构架和抬梁式木构架,都完好无损,呈现原汁原味的明代古建筑的样貌。这里一共有六间,东面三间,西面三间。只见木结构装饰简洁儒雅、气势宏大。

        
徐光启祠堂:东祠和西祠   

根据史料记载,徐光启祠堂由两个建筑物组成,东祠和西祠。一个是徐光启1633年去世后,明代崇祯年间为纪念徐光启而建造的徐光启公祠(东祠),另一个是清代光绪年间建造的徐氏宗祠(西祠),清光绪四年(1878年)又将两者功能进行互换,把西祠改为徐光启公祠(又称“明相国徐文定公祠”),简称“徐文定公祠”“徐公祠”,而把东祠改为徐氏宗祠,作为徐氏后裔供奉列祖列宗之用的场所。

从250弄6号这个明代古建筑样貌来判断,这就是遗存的“徐公祠”。东祠三间和西祠三间,共六间。

徐光启祠堂就是徐光启祖宅

徐光启祠堂在光启南路250弄6号,那么,徐光启故居在哪里呢?这可以从文献里进行考证。

英文版《上海年鉴1852》(2019年10月出版)中收录了“徐光启记略”和“徐光启记略”(续)两篇重要历史文献,这是英国记者当年来上海调查研究徐光启的历史实录资料,记载了作者亲自考察过的一些遗迹,包括城内徐光启的故居与祠堂、晚年居住过的“双园”以及徐家汇老宅的情况。文献中对徐光启故居、祠堂和石坊的位置,都有明确和肯定的定位。

据“徐光启记略”述:从牌坊(注:“阁老坊”)通往南大门有一条马路,此马路被称为“太卿坊”,走过这条大街大半段路的西边隐约地可以看见一个位于店铺间的小石坊,石坊的边板上有一些雕塑,横梁上刻有铭文“明相国徐文定公祠”,此牌坊现在用于作为徐氏家族故居的一个标志。此故居享有“后乐堂”或“尊训楼”的双重称呼。

这段文字说明“太卿坊”是指一条大街的名称,即指“太卿坊大街”(曾名为阜民路,今光启南路);太卿坊大街上有“明相国徐文定公祠"的牌坊,这说明徐光启故居和祠堂就在附近,这个牌坊是徐公祠的祠牌。

明相国徐文定公祠

如图所示即为幸存的“明相国徐文定公祠”祠牌残存石柱,至今犹存于光启南路和乔家栅路口,2018年初拓宽光启南路道路时被发现,业内人士曾经猜测其有可能是阁老坊或太卿坊,由于石柱上没有发现任何文字记载,所以,之前三四年间里一直无法确定它的前世身份。

据“徐光启记略”述:徐光启很有可能大约在公元1560年出生在这里,而他后来就住在这里。这段文字(附照片)明确地表述了徐光启出生在这处徐氏家族故居,这里不仅是徐光启的出生地,而且还是居住地。

据“徐光启记略(续)”述:“本文开头提到的徐文定公祠,即在徐家老宅,约于1635年敕建(注:皇帝恩准建造),位于沿街三开间房(旧祠)的左侧(注:西面)庭院,与一般古祠堂不同,里面没有柱子。”这段文字再一次明确地肯定了徐文定公祠,即在徐家老宅,也就是说徐光启祠堂就是徐光启故居。

《上海年鉴1852年》这两个重要文献资料“徐光启记略”和“徐光启记略(续)”和嘉庆《上海县志》及同治《上海县志》所述:“徐光启宅,在太卿坊”和“徐文定公祠,在太卿坊”相互印证,共同佐证了徐光启祠堂就是徐光启祖宅,是他儿时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地方,也即是徐光启故居。

“九间楼”是徐光启故居吗?

“九间楼”位于乔家路234—244号,建于明万历年间,因上下二层各九间,故称“九间楼”。1983年,上海文物局把九间楼认定为徐光启故居。

徐光启祠堂是徐光启故居。而“九间楼”也被认定为徐光启故居,这是怎么回事呢?                   

明代建国之初,对亲王以下各级封爵和官民的宅第的规模、形制、装饰特点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并颁布禁令。根据《明会典》,公、侯至亲王正堂为七至十一间(后改为七间)、五品官以上为五至七间,六品官以下至平民的为三间,进深也有限制,违者勒令改建。九开间是明代中、晚期建筑的最高级别,主要用于皇家宫殿和庙宇。建筑等级制发展到后来逐步形成一种律例,纳入了国家的法典,用法律手段强制实施,一般官民宅第是不允许建造九开间的。

“九间楼”露出九路头 。王安宇提供

“九间楼”的特点就是九开间,在明代建造宅第的严苛规制条件下,唯有公、侯至亲王正堂可以为七间,那么,为何“九间楼”可以破例呢?

访问了多位当地原住民,他们称,从小到大都听老人讲,这楼为“九间头”而不是“九间楼”。

“九间头”的称谓使我们联想到上海地区普遍采用的立帖式木结构中“路头”的俗称,经考察现场后发现,“九间楼”的进深果然为九根檩条(详见图),也即“九路头”。如果“九间头”是对“九路头”的误读,那么,“九间楼”实际上就是一个“九路头的七间楼”,即面宽七开间,进深九根檩条的明代大宅,这样,就比较符合朝廷对官民宅第的建房规定了。

据史料载,徐家祖上亦农亦商,可称殷实,但历经倭乱等变故,传到徐光启的父亲之时,家道已然中落,全家靠着母亲“早暮纺绩,寒暑不辍”维持生计。由此可见,徐光启出生在普通家庭,“九间楼”不是经商的祖父和务农的父亲留给徐光启的祖产。

1619年9月,徐光启升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操练新兵。不久,告病回家,此时徐光启57岁,他的官职已经达到了允许建造“七开间”的资格,且有足够的时间用以打理家务,不过,毕竟年事已高、身体不佳,建造“九间楼”并非一件易事,据史料称,他是和儿子徐骥共同完成的。

乔家路234~244号九间楼旧照

1628年崇祯元年,徐光启任礼部右侍郎(正三品),66岁,回京入朝。69岁升礼部尚书(正二品)。1633年8月徐光启71岁升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从一品),同年去世。

严格地说,故居和旧居是有区别的。故居主要指出生、童年时期或更长时间与父母等长辈一起生活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徐光启的祖宅、故居包括后来的祠堂都应该是在光启南路250弄6号,徐光启的祠堂就是徐光启的故居,而乔家路234—244号的“九间楼”仅是徐光启晚年曾经居住过一段时间的旧居。

栏目主编:王海燕 文字编辑:王海燕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