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拒绝迪奥的“眯眯眼”之后:什么品牌能传递真正的中国之美?
分享至:
 (8)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简工博 2021-11-19 06:13
摘要:润物细无声地表达中国之美。

日前正在举办的《迪奥与艺术》展上,摄影师陈漫一幅作品引起了网络争议:焦黄的背景上,一名东方女性眉毛粗疏,刘海凌乱,细长的眼睛绕着浓厚的眼影,脸上雀斑清晰可见,手指上还戴着宫廷剧里常见的清朝护甲套……

画面在网上传开,引发不少网友的指责,认为这样的创作是在迎合西方对于亚洲女性、中国女性的刻板印象。

这已经不是奢侈品牌首次因创作和传播这样的亚洲、中国形象“摊上事”了。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对“眯眯眼”形象的反感,一方面说明国人在生活富裕后,追求真正中国之美、传统之美的心愿在快速增长,然而许多品牌对中国形象和传统文化的认知仍在原地踏步;另一方面也说明真实的中国之美也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客观上也为西方一些人的刻板印象“纠偏”。

“类似的形象争议几乎全部出现在文艺作品和时尚品牌中。”有业内人士建议,除了加大文艺作品创作力度,也需要打造知名消费品牌,润物细无声地表达中国之美。

网友批评陈漫的作品

“眯眯眼”是中西审美差异?未必!

眯眯眼、塌鼻子、满脸雀斑,类似的“中国女孩”形象曾不止一次出现在西方的时尚品牌中。

2018年11月,意大利品牌杜嘉班纳在上海举办大型时装秀前,发布了一个题为“起筷吃饭”的宣传短片,一名眼睛细长的女模特试图用筷子吃披萨等意大利食物,遭到网友的抵制,不得不在微博上删除视频。

11月21日中午,该品牌创始人兼设计师斯蒂凡诺·加巴纳辱华言论被曝光,准备参加时装秀的演艺人员和模特几乎全部拒绝出席,导致该次走秀不得不宣告取消。

2017年该品牌发布的一组“时尚大片”就曾引起争议。照片中身着华丽服饰的模特与中国街头劳动者被放在一起,形成强烈反差。而该品牌在日本、巴西、阿联酋等国拍摄的照片中,模特几乎都和衣着差别不大的年轻人一起入镜。同一年,美国模特吉吉·哈迪德一段模仿亚洲人“眯眯眼”的视频被传上网,引发国内外网友的强烈反弹。当年在上海举行的“维多利亚的秘密”走秀上,该模特未能出现。

据悉,“眯眯眼”不仅是西方人对亚裔人士形象上的刻板印象,也让人联想到19世纪西方的“黄祸论”。英国小说家萨克斯·罗默创作的反派形象“傅满洲”被认为是“黄祸论”的拟人化形象,后被漫威漫画照搬,其招牌形象就是一双细长的“眯眯眼”。

美国杂志1993年拍摄中国主题图片受到网友好评

这种在中国人眼中并不好看的形象,在西方人眼中真的美吗?“你看真正在国际时尚界得到认可的中国模特,女模特如杜鹃、刘雯、贺聪,男模特如赵磊、金大川,哪一个在中国人眼里是不好看的?”在时尚行业从业多年的赵女士介绍,1993年美国版《Vogue》就拍过一组中国主题照片,顶级超模琳达·伊万杰利斯塔在豫园和陈凯歌喝茶,和老人一起打太极,穿梭在自行车潮中,“照片里中国人都是日常状态,非常自然,毫不突兀,说明西方是知道何为中国之美。”她认为,当代人对美的认知差异没有那么大,“时尚品牌选择好看的模特为自己走秀,在中国推广时却一直强调另一种形象,就是偏见。”

国潮能不能成为一次“文艺复兴”?

“就在十年前,陈漫还是‘中国风’摄影师的代表。”陈女士曾在时尚杂志工作,当时一种观点认为,细长眼睛是“具有国际视野的传统东方美”,例如古代绘画中“仕女都是一双细长眼睛”。陈漫将这类形象与“飞天”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结合,辅以科技感的氛围环境,创作出一批作品。

然而随着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深入,这类“具有国际视野的传统东方美”渐渐失灵。2008年出品的《画皮》系列电影曾凭其妖异诡谲的服装和场景设计获得好评,到2016年杂糅各方元素的《封神传奇》则被批评“一锅乱炖”。

服装造型和场景设计是否还原,如今成了年轻人评价标准的重要一环。从事艺术教育的储先生发现,他的学员曾研究过许多古代绘画和历史照片,以佐证中国传统审美绝非“眯眯眼”。游戏科学公司推出的《黑神话:悟空》片段,被网友揪出部分背景是日本建筑而非中国建筑,第二版片段出现的场景,全部换成开发人员实景扫描的中国名胜古迹……

“这样自发追逐、研究和实践传统文化的年轻人不少,他们在网上和有专业背景、相同爱好的人探讨交流。”在“70后”储先生看来,自己这一代人中,不少人对西方的经济和文化有些“仰视”,但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时期,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其他国家,使他们更自信更平等地看待世界,也让他们比过去有更强烈的渴求追寻“内生动力”——真正的传统文化。

今年双11期间,天猫开启非遗商品和联名款专属会场,统计显示00后消费者在消费金额与人数上都比去年多了一倍,文房四宝成了“爆款”。截至11日上午10点,“古董级”品牌善琏湖笔等非遗店铺销售额同比增长超140%,主营徽墨的胡开文同比去年增长超20倍。临帖、弹古琴、着汉服,年轻人正在感受古典生活的乐趣。

这背后核心是生活品质提升后,国人开始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豫园股份合伙人、东家联席董事长兼CEO孟文博认为,“东方美学”是中国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层次和不同维度发现的“生活之美”,可以作为一种全球共通的文化语言来表达。“这种‘文艺复兴’绝不是简单的复古模仿。国风元素顶多只能让消费者给你一次机会,真正认可你的产品,甚至成为忠实用户,靠的还是品质和对文化的理解认同。”

“品牌化”“消费式”传播更具沉浸力

疫情前市民刘蕾很喜欢出国旅游,在东南亚购买当地手工艺品时发现,质量上乘、设计合理的商品,大多是欧美国家在当地设立的品牌,“比起匠人或是家庭式作坊,品牌有品控标准,设计对接市场需求,当然更受欢迎。”

近年来,从奢侈品品牌爱马仕到平价品牌无印良品,也纷纷搜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手工艺推出产品。“你见过哪个第三世界国家有知名品牌吗?”这让刘蕾意识到,建立品牌其实是一种强势的文化输出:不管这些品牌如何推介这些手工艺,消费者记住的只有品牌而非技艺。“中国的传统文化要在国内沉淀、国际传播,也得拿出高品质的消费品牌。”

2015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年度展览以“中国:镜花水月”为主题,开幕晚会要布置博物馆的长阶梯,筹备时设计方拿出的第一个方案就是两条巨龙各守一侧,遭到主办人、美国《Vogue》杂志主编安娜·温图尔的嫌弃,最终换成另一个竹林方案。而现场布置时,安娜搓起隔断的纱帘,得知是价值不高的人造丝后,立即笑问“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而这个以“中国”为主题的展览中,中国品牌少之又少。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能承载中国文化的品牌实在太少,国外的人对中国的印象依然是碎片化、符号化的。”在业内人士看来,国潮兴起可以成为一个契机,让一批中国品牌成长壮大。“生活消费类品牌无疑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法国服饰、日本器物、北欧家具,都是成功范例。”

但让掌握传统手工艺的匠人或具有美学眼光的设计师成立独立品牌并不容易。独立产品设计师罗先生成立品牌后推出的首批产品遭遇抄袭,近日正忙着维权。“作为独立设计师我从来不怕被抄袭,因为产量极少,成本很高,品质可控。但现在推出量化产品,必须控制成本,降低了抄袭者的成本,而且我还得对经销商负责。”在他看来,如果有人能协助解决包括维权在内的一系列事务,专注设计与开发会“更专业高效”。

上海的哈尔滨食品厂与贵州赤水的老师傅卢华英,利用当地竹编非遗技艺推出了“竹报平安”点心礼盒,上市即告售罄。手工艺人和成熟品牌“联名”是一条新路,但手工艺品产量有限,在消费品快速迭代的今天,不利于形成品牌效应。

上海高定周闭幕式上茶叶匠人现场炒茶

11月17日下午,BFC上海外滩中心5楼秀场的上海高定周闭幕式上,东方美学品牌“东家守艺人”正式发布。成立于2015年的东家APP迄今已云集上万名各类手工匠人和设计师,加之豫园股份拥有的18个老字号品牌和6个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得以整合推出一系列产品。首批上市的“东家守艺人”老字号系列产品,选择开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玉雕代表性传承人宋世义的作品,由“东家守艺人”和“老庙”联名推出。“匠人生态+文化输出+自有产品”模式,成为传统手工艺品牌化的又一种探索。

栏目主编:施晨露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