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他们噙泪创作这部抗美援朝题材史诗电影,电影名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
分享至:
 (41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齐世明 2021-11-06 08:03
摘要:我采访后发表的专访,是毛烽作为电影剧本的执笔者第一次出现在媒体上——

有一次,我看到央视播放的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中,1964年国产战争片《英雄儿女》的编剧之一毛烽之女毛白鸽,在镜头前讲述剧本的创作过程,这使我想起不少往事。

36年前的1985年,我在《沈阳日报》当编辑时,听说《英雄儿女》的编剧之一毛烽从昆明军区离养回到沈阳,立刻决定前去采访。那天,我迎着飘飘雪絮,骑自行车来到原沈阳军区第二干休所,见到了毛老。时年62岁的他,已被岁月染白了鬓发,可是一提起《英雄儿女》时,这位15岁参加革命、曾亲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革命格外激动,一股英武之气昂然而起。

那次我采访后发表的专访,是毛烽作为这部电影剧本的执笔者第一次出现在媒体上,后来几年里,各方记者陆续对他进行了采访报道。




《英雄儿女》根据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改编,堪称描写抗美援朝战争的史诗电影。影片主人公王成在一场战斗中惊天地、泣鬼神的吼声:“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令观众为之激奋,震撼了几代人的心灵。

小说讲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师政委王文清,在新中国成立前曾经被捕,因此与女儿王芳离散。在朝鲜前线,他偶然发现女战士王芳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但他没有急于认亲,直到后来女儿的养父、他的老战友王复标到朝鲜慰问时认出王文清,他才和女儿团聚。创作者在剧中不同人物身上以“情感”作为切入点,使父女情、兄妹情、战友情灼灼闪光。


电影《英雄儿女》改编自巴金的小说《团圆》。图片来自新华社

20世纪50年代以来,抗美援朝题材的小说很多,于1961年发表的《团圆》是其中的优秀作品。1952年3月,巴金率领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组的17名创作人员前往朝鲜。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巴金和创作组成员生活在志愿军部队里,被许多英雄事迹打动着。8个月后,一行人才回国。1953年7月停战后,巴金又到朝鲜城乡生活了5个月。之后经多年酝酿和沉淀,巴金终于创作完成了中篇小说《团圆》,发表在1961年8月号《上海文学》上。巴金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用“我”的所见所闻,讲述了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动人故事。

小说发表后广受关注,将其改编成电影的任务落在了著名导演武兆堤身上。要将这仅仅两万多字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实非易事。武兆堤想到了他在抗日军政大学的同学毛烽。毛烽出生在河南省武陟县,小学毕业后就参加了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当过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士、通讯员、侦察员,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实验话剧团团员、戏剧组组长,也担任过云南昆明军分区副政委、文化部部长等职务。

接到武兆堤电话后,毛烽连连拒绝,说自己没有写电影剧本的经验。武兆堤百般劝说:“还要啥经验?你在朝鲜战场待过4年,有那么多的经历和故事,能融入剧本里,就是最好的经验!”他还摆出老同学的三个“特殊”——八路军出身,身份特殊;这些年接触过许多干部、许多英雄,经历特殊;“材料”也特殊,因为共产党员都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战士,不会被任何艰难险阻拦住……最后,他对毛烽说,次日早晨就去北京给他送小说,“你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毛烽终于答应了。




时值盛夏,武兆堤和毛烽一起来到北戴河一间招待所,在那里彻夜笔耕一天又一天。他们用了20天搭好剧本框架,反复斟酌,感觉情节“不够味”。

究竟该怎样塑造主人公鲜明的个性?怎样表现志愿军将士与敌人浴血奋战的情景?毛烽对我讲述,当时,他想起自己在朝鲜战场上保留过两本厚厚的《志愿军一日》,那是前线战士自己记录的真人真事,共有上千篇“日记”。他兴奋地从箱子里翻了出来,细细地翻阅品读,里面有这样的生动描述:418团战士腾桂桥,拉响爆破筒与20多个美国鬼子同归于尽;422团一位43岁的老连长,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与美国兵同归于尽……

特别是415团步话机员于树昌的壮举,使他深受感动:激战中,于树昌被派去参加一场争夺战。经过一整夜的战斗,整连官兵全部牺牲,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他沉着冷静,坚守阵地。中午12时,密密麻麻的敌人三面包抄,于树昌依然无所畏惧,指挥战友用炮火打击冲上来的敌人。“快打周围50公尺!打30公尺!打20公尺!”团长孙斌急切问他:“你在什么位置,有何危险?”他急切地呼喊:“别顾我,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向我开炮……”毛烽噙泪读到这些,剧本中王成的形象,瞬间脱颖而出。

电影中最令人热血沸腾的镜头,就是王成站在硝烟弥漫的高地,紧握报话机怒目圆睁地高喊:“打远了,敌人离我60公尺!快打,要大个的,再近一点……再近一点,40公尺,40公尺……再近一点,向我这儿打,别顾我!”这一组镜头,构成了中国战争影片史上的经典。


电影中的王成

至于文工团员王芳的形象,毛烽也是不陌生的。他说,他的爱人宁敏在朝鲜就是文工团员,他熟悉文工团的生活,比如行军途中的呱嗒板宣传或现场演唱,都是朝鲜战场宣传工作的真实再现;政治部王主任的工作环境和性格特征,也都为他所熟悉。他说:“我接待过祖国慰问团,当过慰问团长郭沫若的临时秘书,见证了志愿军与祖国亲人之情,亲历了中朝军民之间的生死与共、血肉相连的深情厚谊。”

毛烽告诉我,整个创作过程中,朝鲜前线的一幕幕真实叩击着他的心灵,有时写着写着便不由自主地泪流满面。


电影中的王成、王芳兄妹



历时28天,总计3万字的电影剧本终于写成。根据毛烽的讲述,剧本一开始名叫《他乡遇故知》,经长春电影制片厂讨论后报送文化部及电影局,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和电影局局长陈荒煤审看后表示满意,认为是很重要的题材,不过片名可用原小说名《团圆》。后来影片摄制完成,武兆堤带着样片赴北京放映,多位将军观后纷纷表示肯定,有人对陪看样片的毛烽和武兆堤说:“拍得好啊,英雄气概,气壮山河,就叫《英雄儿女》嘛!”毛、武二人击掌叫好,旁边几位将军也表示赞同,片名于是改成了《英雄儿女》。

电影主题曲的创作也有一段故事。影片中王芳长夜不眠、含泪写下唱给英雄哥哥王成的歌,也是一个重要情节。毛烽说,他和武兆堤分头写歌词,然后再一起碰,几易其稿都不满意,总感到歌词太直白,也不够有深度。久攻不下,武兆堤提议,去找吉林大学的公木教授,他很有水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歌词就是他写的。

毛烽还记得,当时武兆堤跟公木一说,公木欣然应允,一个夜晚就完成了四段歌词。信从长春寄到北戴河,他和武兆堤一起展开看,不禁感慨:“真不愧是著名词作家,写得真诚、深邃而浪漫。”公木在信中附言:“是剧本启发了我的灵感,是剧本的人物催生了歌词的生动。”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由公木作词、刘炽作曲,张映哲演唱的《英雄儿女》主题曲《英雄赞歌》一经唱响,激昂旋律很快传遍祖国大江南北。


影片中的《英雄赞歌》感动了无数人

听着这些故事,我心潮澎湃。回到报社,我很快写出专访《〈英雄儿女〉的画外音》,于1985年12月在《沈阳日报》文艺版刊出。因为专访篇幅有限,我又写了5000字长文《烽烟滚滚唱英雄——老八路毛烽噙泪创作〈英雄儿女〉》,3个月后在《辽宁群众文艺》月刊推出。

毛老看到稿件见报,高兴地给我打来两次电话,邀我再去做客。我记得那是一个雨天,细雨敲打窗棂,我的手又与老人热情相握。毛老告诉我,他坚信共产党员要为捍卫真理而斗争,那是他的理念和意志。他还说,他的晚年生活很丰富,担任很多单位的名誉校长、德育老师、客座教授、校外辅导员等,累计作了上千场报告,他要像影片中王成所说的那样,“活着就要像条龙,不能像条虫!”

武兆堤和毛烽分别于1992年、2014年辞世,但他们用满腔热血写就的《英雄儿女》,必将长留天地之间。


毛烽老人正在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图片来自新华社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栾吟之 题图来源:新华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