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申城校园红色印记|与党同龄的百岁老人,从游击到创校,光荣在党80年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卢杨 2021-11-04 06:01
摘要:敌人离我们十多里路,我们每天四五点钟吃完晚饭集中出发,一宿走四五十里路,走到宿营地

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年,有这样一位百岁老人,他就是与党同龄、与党同行的丁西山。

他是百年大党的一份子,也是百年征程的见证人。他青年时代就积极投身革命事业,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信仰;解放以后,他与学校师生一起,积极参与建校初始的各项工作,始终坚守“党对学校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一基本方针,联系群众,关心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60年代中期,他参与学校西南分院的建设,克服困难、默默奉献,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挥洒热血、贡献力量;百岁高龄之际,他始终心系教育,希望年轻人永远跟党走,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

丁西三,1921年出生,中共党员,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1952年华东化工学院建校时的8位党委委员之一,第一届至第四届党委常委。1952年10月起,曾任华东化工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办公室主任、马列主义教研组组长、化工机械系党总支书记、四川分院党委副书记等职。1983年12月离休。

1941年,20岁的丁西山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1943年春天,丁西山进入了抗日部队,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斗争。斗争是艰难的,也是残酷的,“有一次战斗,敌人离我们十多里路,我们每天四五点钟吃完晚饭集中出发,一宿走四五十里路,走到宿营地,战士累得一倒下就睡着了。第二天,敌人的部队两三个钟点就赶上来了……我这个人很幸运,才能存活下来。” 丁西山回忆说。在那段艰难困苦的日子里,他始终坚韧不拔,越是艰难越向前,靠着坚定的革命信仰走过那段峥嵘岁月。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院系调整,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也就是在这一年,华东化工学院(即华东理工大学前身)在上海成立。作为建校时的8位党委委员之一,丁西三全程参与了建校的过程。“那个时候,学校师生很少,院校管理的经验几乎一片空白。但是,我们始终坚守‘党对学校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一基本方针。”当时的丁西山,作为党员干部,与群众紧紧走在一起,主动解决老师们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此同时,他还积极进修学习,认真承担马列主义教研室的授课任务,在不断学习中开展各项工作。

丁西三等参加西南分院建校劳动

20世纪60年代初,为贯彻国家战略决策,华东化工学院内迁部分专业,选址四川自贡,创建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在国家的号召和组织的安排下,丁西三参与了西南分院的建设,主要负责后勤和物资调配工作。“当时为了节约建设房屋的经费,我们主动要求和群众住在一起,两家人住一间房。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我觉得乐趣也有很多。那个时候,同志间不分你我,相处非常融洽。”丁西三回忆道。

在四川分校建设过程中,老一辈华理人将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的艰苦创业精神带到了分校,并形成了“黄坡岭精神”。丁西三与当时参与分院建设的所有干部、教职工一起,克服各种困难,远离家乡,“抛妻、离子、别母”,十几年如一日,与当地人民一道,默默无闻地奋战在大西南,用辛勤与汗水、智慧与才华,满腔的热情和无悔的年华,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洒热血、作奉献。分院的迁建,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自贡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直至今天,四川轻化工大学继续发扬华理的校训精神,持续为国家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丁西山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发展历程。他说,“要紧跟党,紧跟党的政策路线,要注意发展、创新,没有发展创新不行。”“要大胆地闯,没有闯劲不行,所以在干事业方面要敢闯。”如今100岁的丁西山,始终心系教育,他深情的寄语青年学子:“希望年轻人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永远跟党走,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好。”

与党同龄,与党同行,永远跟党走——这位有着80年党龄的百岁老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忠诚,对初心使命的践行。

(本文作者系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题图来源:丁西山百岁生日时书写“永远跟党走”
本文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