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4个月跑3圈赤道,我国首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西太科考凯旋,女博士当上海员
分享至:
 (1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2021-10-23 10:52
摘要:由50余名海大师生组成的科考团队以及新“淞航”号全体船员,终于补上我国远洋渔业第一手资源调查的空白

海上起秋风,在上海浦东芦潮港码头,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22日登上上海海洋大学新建的中国首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淞航”号,甲板上从蓝枪鱼、斑点月鱼到大青鲨、异鳞蛇鲭等科考样品形形色色。

日前,承担农业农村部“2021年西北太平洋公海渔业资源综合科学调查”专项任务的“淞航”号凯旋,整个航次全程历时121天,驾驶舱里程表上的指针指向了61000余海里,相当于在陆地上跑了112972公里,近乎赤道周长3倍。


“淞航”号靠港凯旋。徐瑞哲 摄


“淞航”号停泊母港。徐瑞哲 摄

“淞航”号航迹显示,全船在计划区域频频纵横“打卡”,像插秧机一样在茫茫大洋上有规律地种上棵棵秧苗。其第一航次调查海域为日本以东的西北太平洋,共144个站点;第二航次调查海域为中西太平洋公海,总计102个站点。整个调查共采集浮游动物样本900多瓶,浮游植物样本400多瓶,鱼卵仔稚鱼样本400多瓶,环境DNA样本700多份,渔业资源组织样本1000多份,声学走航数据近10TB的字节量,以及最大两百斤一条的斑点月鱼等珍贵远洋物种标本20多份。

作为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上海海大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团队带头人,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陈新军认为,通过返航后对样本和数据的分析,可掌握西太平洋公海调查海域初级生产力、渔场环境基础及其形成机制、资源开发潜力等重要科学成果。


确认科考样品物种。徐瑞哲 摄


装载各种标本生物。徐瑞哲 摄

事实上,“淞航”号作为航行着的教学基地,培养人才已有百年历史。第一艘“淞航”号实习船早在1916年建成,海大前身——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渔捞科首届毕业生11人,次年便开展了海上实习。1917年10月下旬,“淞航”号船务员张景葆等率渔捞科三年级学生,赴日本山口县、岛根县进行历时1个月的渔业调查。不幸的是,“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老“淞航”号被日寇炸毁。始建105年之后,由50余名海大师生组成的科考团队以及新“淞航”号全体船员,终于补上我国远洋渔业第一手资源调查的空白。

船长刘志良从造船的第一块钢板开始,就以“淞航”为家。仅去年一年,他就在船上待了353天。此次科考项目两个航次4个多月,是“淞航”正式启用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船上很多年轻的实验员不适应,我们几个经验丰富的时常帮他们调整状态。”刘志良说。

在下层舱内,作业常用金枪鱼延绳钓的方式,为此全船尾部准备的绳具长度就达40公里之长。科考中,因不熟悉情况,团队的延绳钓多次出现钓钩下去就断,大副倪恭来一句“我看看……”,靠着多年作业经验迅速解决了问题。

在海洋大学求学8年的博士生研究生石一茜,通过办理海员证,成为“淞航”号首位“女船员”。在船上,她主要负责对延绳钓科考调查过程和对渔获物信息进行影像收集,同时协助完成水文环境组工作。有的渔场,平均的上钩率约在每千钩13尾,等待渔获时间非常难熬,从闷热又封闭的水门,到救生衣和长袖工装,光站5分钟就可能汗流浃背。等渔获物上岸时,石一茜在拍摄鱼类时第一背鳍、第二背鳍、腹鳍、臀鳍等都需完整展开,而嘴部则需要闭合,还要在采集图片旁放上比例尺,等等。

“‘延绳钓’作业不再只是教科书上一个名词,而是一个生动画面和深刻理解。”石一茜告诉记者,随船实践让自己明白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也在亲身经历过后才知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她的同学沈永富每每看到科考航次首席科学家、临时党支部书记戴小杰老师身先士卒、递送浮球的背影,就为自己打气加油,“年过半百的教授将自己的人生再次写在江河湖海上,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

据了解,此番科考在西北太平洋公海,除了探明鲐鱼、沙丁鱼等中上层鱼类中心渔场及其海洋环境特征外,还首次发现了柔鱼仔稚鱼分布,并捕获大量日本爪乌贼。在中西太平洋,拖网调查显示北部海域存在一定量的鸢乌贼,是潜在的鱿鱼新渔场;延绳钓则显示,金枪鱼渔场集中在南部海域,达到商业捕捞要求,这是我国首次在该海域开展延绳钓调查,有潜力成为金枪鱼渔业新渔场。

本文图片来源:除署名外,上海海洋大学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