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江湾:不止于纪念路的纪念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龙钢 2021-10-22 20:27
摘要:除纪念路之外,逸仙路、中山北一路、三门路,江湾区域内的这些路名,仍在时刻纪念着一个名字——孙中山。

1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终年59岁。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噩耗传到上海后,申城社会各界人士极为悲痛,纷纷举行各种追悼活动。

1929年,孙中山灵柩奉安南京紫金山中山陵。按照当时国民政府的要求,在孙中山灵柩经过的地方,都要修筑纪念碑,以期将短暂的奉安仪式保存下来。

上海虽然不是孙中山灵柩经过的区域,但先生与上海有着很深的渊源。当时被孙中山先生列入“大上海计划”中的江湾区(现属虹口区)江湾镇人民,为了缅怀先生的丰功伟绩,全镇民众开展了自发募捐活动,准备建立“孙总理奉安纪念碑”。

江湾镇当时在上海颇有名气,素有“铜江湾”之称。

据《宋史》记载,韩世忠曾驻军于此。宋代时该镇已成市集,且是上海地区重要的港口。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后,江湾镇南境紧靠上海租界,外商竞相来此租地办厂,市面日趋繁荣。至二十世纪初,全镇有大小商铺300多家,编结手工业、棉织、酿造、化工等工厂相继设立;镇东辟有跑马厅(万国体育会),吸引众多游人;劳动大学、立达学园、持志学院、文治大学等高等学校相继在江湾镇开办,镇内工、商、文化事业处在鼎盛时期。“孙总理奉安纪念碑”在此建立有一定的基础。


2

募捐号召发出后,镇民们踊跃捐款。当时的江湾镇地处市区边缘,一些市区百姓得知江湾镇民在募捐建“孙总理奉安纪念碑”,坐着淞沪铁路的小火车,也特意来到江湾镇募捐。一些原籍江湾镇的商人也纷纷返乡捐款。很快,建立纪念碑的资金有了着落。

于是,江湾镇民开始寻找纪念碑建立地。

1927年5月,江湾火车站对面的车站西路(今车站西路与车站南路的交界处)上建造了国立劳动大学,这是一所颇具规模,面向平民招生的综合性大学。校门坐西朝东,面对火车站,入门穿过庭院即为二层西洋古典式主楼,主楼楼顶有一高耸的钟楼。经主办者的一番商量和现场勘察,决定在劳动大学大门口竖立一座“孙总理奉安纪念碑”。

筹备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1929年10月10日,江湾镇人民举行了隆重的“孙总理奉安纪念碑”落成大典并为其揭幕。资料显示,“孙总理奉安纪念碑”碑高三丈余,周围约占三分之一亩的地基,正面镌刻有谭延闿所题“独有千秋”、蔡元培所题“俟圣不惑”,另一面则为碑志。落成大典时,江湾镇许多镇民提灯参加了大典,当地的一些官员和商界人士为纪念碑揭幕并讲话,颂扬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

3

江湾镇内,当时还有一条始建于1911年,全长一千米左右的体育会路。这是一条连通江湾火车站和万国体育会会场的马路。虹口地方志资料显示,在建成后不久,为区别于东体育会路和西体育会路,它更名为体育会纪念路。“孙总理奉安纪念碑”落成后,当时的市政府将江湾镇内的体育会纪念路改名为纪念路,专门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当时的逸仙路还叫中山北路,纪念路与之十字相交,就蕴含着“纪念孙中山”之意。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本军队轰炸江湾镇,镇内多处房屋中弹燃烧。据居住在江湾镇的老人介绍,当时日军的炮弹每隔三五分钟就落在镇上,连续数月对江湾镇进行狂轰滥炸,江湾镇被夷为平地,只剩下残壁断垣。

落成不久的“孙总理奉安纪念碑”,连同劳动大学、持志学院、江湾跑马厅等都被日军炸毁,仅剩一条纪念路仍在。

被炸毁的劳动大学

4

如今的江湾镇街道区域内,除了纪念路外,逸仙路、中山北一路也都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的道路。

孙中山,名文,号逸仙。逸仙路南段起点在中山北一路邯郸路的大柏树,北段终点在通往宝钢方向的吴淞大桥,是江湾镇区域内的主干道之一。

1919年,当时的上海市政府在南张华浜至蕰藻浜一段筑路,当时的路名为军工路。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当局曾一度将其改名为“中山北路”。1938年至1945年,侵华日军强征民工扩建延长该路作为军用线路,称之“畑路”,并在水电路口设有关卡“检问所”。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2月,当时的上海市政府因该路与市区的中山北路重名,遂改名为逸仙路。1946年,这一段路全线更名为逸仙路。因为这是条官路,所以江湾镇当地老百姓把它称为“马路”或“大马路”。

1949年,逸仙路路面宽仅为6.5米,只够容纳二三辆车并行行驶。随着城市的发展,人流车辆开始剧增,路面开始拥堵。于是,有关部门1958年至1962年在该路旁增筑了一条平行公路,称为复线公路,中间有浜沟间隔。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逸仙路进行拓宽,将复线合为一线,并加设人行道、快慢车道和绿化带。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上海北部地区的发展,逸仙路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有关部门引进外资,在1997年12月开工建设全长9.5公里、经大柏树至吴淞大桥南侧的逸仙路高架道路,使其与内环线高架道路相连接。该高架道路在1999年5月20日通车后,极大地改善了上海北部地区的交通状况,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5

上海中山路的形成则要从租界时期说起。

当年,殖民者在上海不断偷偷扩张租界范围,扩张的方法就是不断越界筑路,似乎把路修出去一点,它的租界范围就增加了。面对这种情况,能力不济的民国政府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修一条环形的路,恰好把租界区包围在环中,这样就可以粉碎那些越界筑路者偷偷扩充的野心了。

这条当年环起租界的马路,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后,被命名为中山路。1949年后辟筑了中山北一路和中山北二路。1994年,在中山环路的北、西、南段建成高架路,并经过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与浦东的罗山路和龙阳路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环路,称为内环高架路,又称为内环线。

除了纪念路、逸仙路、中山北一路外,江湾镇街道区域内还有条三门路与孙中山先生有关。

史料记载,三门路的前身为三民路和三民五权路。三民路路名取自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当年作为市中心区东西向干道而辟筑的,从今逸仙路筑通至原江湾飞机场的西门。按照现有档案,它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从淞沪路到军工路,西段从淞沪路到中山北路。东段动工于1931年1月20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改名为“三门路”,且不断向西延伸至江杨南路。近几年来,三门路两侧建成了中心城区最大的保障房居住区彩虹湾,成了江湾镇街道区域内一个新兴的住宅区。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资料照片均来自《虹口1843-1949》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