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号景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典富 2021-10-22 18:56
摘要:近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搬迁至闵行区号景路159弄。

近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搬迁至闵行区号景路159弄。与号景路相邻的还有号文路、上坤路,单看“文”“景”“坤”这些具有美好寓意的字眼,就已经让人对接下来的出版工作充满了期待和向往。想不到,看似不起眼的路名,背后却有着深厚的文化记忆。

世纪出版园所在区域,原来是号上村,由于城市发展规划的原因,号上村村民早已搬至他处。

号文路、号景路、上坤路等新路开通运行,成为七宝生态商务区的主要道路。据七宝乡镇志记载,号上村是一个古村落,位于蒲汇塘边上。历史上,蒲汇塘、横沥港古河道两岸市井繁荣,甚至可以追溯到南宋韩世忠在此驻扎,厉兵秣马。可以说,这个村落有着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

文化最好的状态,一是继承,二是创新。文化底蕴深厚的号上村虽已消失,只能在故纸堆里静静等待它的“有缘人”,着实令人惋惜,但它原有的土地建造了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特性的闵行文化公园,而且还迎来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或许这是号上村的土地记忆真正得以延续与传承的最佳载体吧。

 “号文”“号景”“上坤”等路名里的“文”“景”“上”“坤”都比较好理解,唯独这个“号”字理解起来有点难度。其实,这个“号”字原本写作“”,是一种土制容器。

”,《广韵》“胡到切”,读音作“hào”。《类篇》释义为“土鍪”,形制大概接近“鍪”(鍪是古代的一种锅),即大口细颈,口有唇缘,鼓腹圆底。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南朝顾野王《玉篇》等字书,我们还可以知道它是一种陶质容器,用来煎药。经专家考证,这里曾经是做“”的作坊,后来逐渐演变成用这种制作工艺命名的自然村落,“上村”由此得名。

为什么“上村”成了“号上村”?

据《上海六千年》等文献记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便于群众书写和称呼,经上海市政方面的负责人提议,把“”改为“号”。这应该是具有明显地域色彩或行政色彩的行为,笔者查看公布于1964年的《简化字总表》,里面只收录“号[號]”,而没有这个“”字。

经此一改,“”字退出历史舞台,与它有关的历史文化记忆也变得模糊起来,但(号)上村的历史,无疑丰满了七宝镇和闵行区的历史。或许在茶余饭后,人们不经意间会提到它,聊一聊与它有关的人、有关的事,品读历史,丰盈内心。这也许是文化的魅力所在吧。

上海文艺出版社乔迁

遥想当年,号上村的村民,有的备土,有的做坯,有的晾晒,有的烧制,分工合作,流程规范,用娴熟的工艺制造生活用具。

今天的号景路、上坤路,迎来了秉持工匠精神,一心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精神食粮的世纪出版人,他们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继续为这片土地厚植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记忆。冥冥之中,这或许是一种文化传承吧。

编辑们的新办公场所和食堂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