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一碗馒头皮的滋味:里弄食堂里的人情味
分享至:
 (2)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连俊 2021-10-23 11:23
摘要:一碗馒头皮,一碗南瓜,二只面包,一斤饭票,现在看来也许微不足道

讲起里弄食堂,尽管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可一提及,我心里总是热乎乎的,还有一种亲切感,就像小时候在亲戚家里吃饭那样。

要知道,现在的学生,从小学起,就能在学校里吃午饭。可我们这代人小的时候,如果家中没有老人照顾,父母又是双职工,那么小学生真是无处解决午餐。有些大一点的孩子,自己动手,能把父母事先准备好的饭菜马马虎虎吃一顿搪塞。但我的父母忙,导致我的午饭没有着落。一次父母听说,离我们家不远的一个居民委员会办了一个里弄食堂,附近居民、商店售货员、小学老师等都可以去搭伙吃饭,一日三餐都供应,父母立刻替我去办搭伙手续。

无奈,这家食堂不同意,因为我们不是他们居委会的居民。毕竟,里弄办食堂的初衷,主要是解决本居委会居民困难的。如果非要搭伙,需要去自己所在居委会去开一张证明。当时,我们住在离中山公园不远的一条弄堂里,叫西新街,那是一条远近闻名的“穷街”。西新街内有二个居委会:西一居委会和西二居委会。我们住在西二居委会辖区内,而里弄食堂是西一居委会办的。幸好,没费什么周折,就把证明开出来了。去食堂吃饭的成人每月交十元,我是孩子每月交五元搭伙费,这样一来,我的饮食,也就有了着落。

虽然说,那个时候的里弄食堂比不上当今的餐厅那样明亮,豪华,也没有包厢或者大堂,一般只有十几张长桌和几十条长凳。里弄食堂也没有什么大厨或服务员,只有几个解放妇女劳动力,从家里出来工作的阿姨妈妈。可别看她们文化水平不高,但工作热情高、干劲足、态度认真,很会做事。她们在家都是当家人,一个月的开销都要计划好,个个能掐会算,又都包揽家中的买汏烧,人人都很能干。所以,她们办食堂,去菜场买菜,货比三家,总能买到价廉物美的小菜。大人们称她们为:劳动大姐。

劳动大姐们总是天没亮就拉着两轮车去买菜,回来洗菜烧饭准备午餐。尽管忙得满头大汗,但干活安排得有条有理。下午空一点,她们就会打扫卫生,食堂里也跟她们家里一样,干干净净。当时很流行一句话,叫作“爱厂如家”。她们确实把里弄食堂当作自己的家一样操持:你看她们,用淘米水洗碗,洗好的碗,光又净; 用碱水擦桌子,台面一点也不油腻……看到她们既忙碌,又稳重,总是给人一种很可亲很放心的感觉。

从此以后,别的小朋友下课回家去吃父母准备的冷掉的饭菜,我口袋里有一叠饭菜票,能到里弄食堂吃到热腾腾的饭菜。这种感觉,真的很温暖。我记得,当我和其他成人一起来到装有木栅栏的两个窗口,窗口旁边挂有写着当天小菜菜单的小黑板。我一本正经买好饭,点好菜,给阿姨几张饭菜票,香喷喷的菜饭就会送上来。当时,里弄食堂供应一日三餐。早餐基本上供应稀饭、馒头和酱菜,中午菜肴比较丰富,如:大排骨、狮子头、清蒸鲈鱼,炒青菜、干丝青椒、咸菜毛头等等。当然,每天会换换花样,也有糖醋排骨、卷心菜、黄豆芽烧油豆腐、干煎带鱼等;汤则免费供应,有时是咸菜汤,有时是简单的酱油汤。晚饭基本是午饭的延续。

那时一个月除了4个周日,我一日三餐都在里弄食堂吃饭。父母给我在里弄食堂买24斤饭票(小学生每月定量只有25斤,1斤粮票加1角7分钱现金可买1斤饭票),10元钱代价券(买代价券只要等价现金)。饭票可以买粮食吃,代价券只能买菜肴。我在里弄食堂吃饭的时候,正念高小,是长身体的时候,食欲极旺,自控能力差,用起饭票来不知计划,很快捉襟见肘。

有一次食堂连着几天早上做葱油饼,又香又脆,一两一个,我一下子买了3个。有时候食堂卖菜肉馄饨,我一买半斤。就这样,今天超二两,明天超一两,不知不觉饭票就“用豁边了”,没到月底饭票就已告罄。断炊那天早晨,我到食堂里用代价券买了一份酱菜,吃完就去上学了。也许前一日那顿“最后的晚餐”还有些剩余的热量,上午四节课总算挺下来了,但很快就饥饿难耐,午餐时我把所有剩下的代价券都凑在一起,买了一份“烂糊肉丝”。那份“烂糊肉丝”一下肚似乎就没了踪影。要命的是下午第二节还是体育课,我哪里还跑得动、跳得起,只好坐在一边吐酸水。

此时我后悔极了,恨自己用粮没计划,图一时口福,寅吃卯粮,弄得自己现在愁肠饥火相煎。好不容易熬到下课,我跑去里弄食堂办公室,跟膳食组卖饭票的老头商量,请他把下个月的饭票提前赊给我2斤,并有根有据地说,米店里每逢26日也可以买下个月的粮。那时候,米店里确实有这个规定,有些困难的家庭可以提前到本月26日买下个月的计划粮。不过,要到居委会去开一张相关证明。老头很有原则,坚决不同意,还数落我:“小小年纪别的没学会,赊账借粮倒学会了,没出息!这是挖肉补疮,等于是饮鸩止渴,知道吗?”前一句挖肉补疮我听懂了,正因为有了“疮”,而且是危及生存的“疮”,我才“动刀动枪”挖肉去补。后一句什么鸩啊渴啊,我根本不解其意。尽管我叽里咕噜有一肚子理由,但不敢说,只好败走回家,准备从储蓄罐挖出来的一角钱去买一份青菜烧油豆腐充饥。

食堂的阿姨见我连着两顿饭都只买了点菜,没买饭,知道我没饭票了。等食堂里人少了以后,给我端来一碗馒头皮。那是从蒸馒头的蒸架上和垫在馒头下面的纱布上剥下来的残余。这馒头皮的滋味,真好吃!至今,我还能回味出馒头皮的甜味来。

我估计,阿姨可能会数落我几句。出乎意料的是阿姨没有批评我,而是说:“像你这样的毛头小伙子胃口好,吃得下,很正常。但没计划地吃就不好了,到头来还是苦了自己,现在饿不饿?”

不知是觉得委屈,还是听了阿姨的话有所触动,我竟当着阿姨们和来食堂吃饭的人的面呜呜哭泣起来,还被两个本里弄的女生看见传了出去。这时烟纸店老板娘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别哭了,以后注意计划用粮就是了。”说罢给我端来一碗南瓜,还给我二个小面包(一张糕点券只能买一只),叫我明天早晨当早饭吃。地区民警硬塞给我一斤饭票。那时候这位警察叔叔也是一个食多量大的青年人,他把饭票给我,是真正的“挖肉补疮”,挖他的“肉”,补我的“疮”。“有困难,找警察”这句话,看来那个时候就开始流行了。从此我是再也不敢贪一时口福而不管后顾之忧了,再也没发生“豁边”现象。

一碗馒头皮,一碗南瓜,二只面包,一斤饭票,现在看来也许微不足道,但在那个年代,尤其是在我青黄不接的时候,简直可以救人于饥饿之中,我永远无法忘怀。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摄影:施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