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38岁硕士失业开“摩的”,有问题吗?
分享至:
 (1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谢飞君 2021-10-15 18:26
摘要:在“应该干什么”和“能够干什么”之间,显然后者更值得优先考虑

这两天,“38岁硕士失业后开摩的回应网友质疑”冲上热搜第一。当事人中山大学法律研究生毕业,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9月失业后做摩的司机过渡,被网友认为是浪费人才。

此前数日,北大、清华博士争当中小学老师的新闻也曾一度引发“高学历低就业是不是人才浪费”的大讨论。

乍一听,硕士开摩的、博士当中小学老师,似乎是有点浪费。但仔细一看,开摩的的硕士之前是培训学校的校长,因为培训行业不景气,在没有找到新工作的情况下挖掘出校门外开摩的的需求,且短短几天就引发社会关注,极有可能助力他开启新的人生跑道。

博士毕业生争当中小学老师也是一样,新闻报道中那几所深圳重点中小学的教师待遇年收入高达二三十万,哪怕简单从经济角度考量,这样的收入并不比互联网企业低,名校博士争当这样的中小学老师怎么就不值当了?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在择业问题上,个体的职业选择到底是才能浪费,还是“降维打击”,网友的解读并不可靠。

很多人往往对名校生的“就业落差”耿耿于怀。早年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卖猪肉,一度也是众人眼中非常落魄的存在。但事实上,对于当时的陆步轩而言,卖猪肉明明是让他衣食无忧的现实选择,他一边卖猪肉一边观察生活,不仅摸索出肉铺的经营策略,还写了销量不错的《屠夫看世界》。及至后来他与广州猪肉大王、北大校友陈生合作,事业越做越大,更是证明“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所以,名校生、高学历者的人生路径就必然是去所谓的高精尖行业做所谓的社会精英,然后走向人生巅峰吗?更多的时候,大多数人要走的是一条平凡之路,甚至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因缘际会“高开低走”,成为外人眼中的“人才浪费”,但这或许是当事人经过综合考量后的理性选择,抑或是“不得已而为之”中的优先排序。

对于个体而言,在“应该干什么”和“能够干什么”之间,显然后者更值得优先考虑。很多时候,前者只是旁观者的假想,后者才是自己能够“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现实场景。

更何况,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观和择业观也一直在发生着变化。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硕士生送外卖、博士生当老师,其实并不稀奇。从个体生存的角度,有机会自食其力的个体,远比碌碌无为者可贵;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当高层次的人才投身到某个低技术行业,也有望为一个行业带来提升。

我无意揣测投身中小学的名校生的初衷,但无论他们是出于现实的考量将其作为留在一线城市的权宜之计,还是出于个人喜好将教书工作当作长久的职业选择,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教师的一句话、一个观点、一次分享都有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大学生去贫困山区支教,都能给大山里的孩子带去深远的影响,名校博士生哪怕只是到中小学短暂工作几年,对基础教育也可能带来有益的提升。

当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士做出有违刻板印象的工作选择,整个社会开启的便是一种更为健康的就业观。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