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通往童年的船和被检票钳咬过的船票
分享至:
 (6)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欢 2021-10-17 13:59
摘要:坐船去童年

过去的这个长假,开车去崇明遭遇长时间拥堵的消息又上了热搜。如果不开车怎么去崇明?其实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崇明人)推荐乘坐过江轮渡,一来坐船不会遭遇堵车,二来这是我们曾经依赖几十年的出行方式:熟悉的客轮甲板和栏杆,还有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浪花袭来,记忆的闸门又一次缓缓拉开。

2009年10月31日,几代崇明人翘首期盼的长江大桥终于通车运营。据说那天的通车典礼盛况空前。倒并不是说仪式的排场有多大,而是有那么多曾经手持船票过江几十年的崇明人都涌到了现场,其中也包括父辈。对他们来说,这是两个不同时代的更迭变迁。从这天起,回崇明的路,不再被一张小小的船票所牵绊。

我的父亲是50后,为这个家庭的生计奔波,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往返奔波于崇明岛和市区。当时,坐船是唯一出行方式。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开始有记忆的岁月里,父亲每次来回的船期,都是我们一家人所关心的。一张4毛5分的船票,父亲不知道买了多少回。两个隔江相望的码头——宝山吴淞码头和崇明堡镇码头,中间不远不近的几十里长江水道,承载着我们全家的挂念。

那些年的家里是没有电话的,父亲也极少写家书。每个月固定的某个星期六,一定是单位发放工资后的周末,父亲会从市区回来把钱交给母亲保管。

1988年以前,我们还住在崇明岛上的黄家老宅。老宅的入口处有一棵高大挺拔的合家欢树。在那个特定的星期六的午后,我的目光永远聚焦在那棵合家欢树下,因为那是父亲回家的身影最早出现的地方。父亲回家意味着有很多好吃的东西,而且是在崇明吃不到的。每次打开父亲那个淡蓝色的单肩背包,我从来没有失望过。当然,我还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一定还要翻一下父亲每一个衣裤的口袋。最常见的是那张被检票钳咬过,留下口子的旧船票。

等我开始学会骑车的年代,不再甘心傻等那个合欢树下的身影。如果可以,我会骑车去镇上的公交车站,等待那个从堡陈线公交车上下来的父亲。那个车站,就在我小学对面的县级公路上,也就是老的陈海公路。回家的路上,我选择坐在自行车后座上,还是会习惯性地掏父亲夹克衫的口袋,那张检过的旧船票总是出现。

但是父亲的船票不会永远准时准点。有时大风,有时大雾,都可以轻易把这份等待化作乌有。

夜幕降临,甚至深夜,骑车去接父亲的母亲,有时还是一个人回家了。奶奶也会关照还在屋外四处张望的我进屋睡觉,因为父亲的航班一定是取消了。

2000年9月,父亲不去市区工作已经好几年了,也就是说,过江轮船已经在一段时间内远离我们的生活。但是这一年,我读大学了,开始揣着船票,离开小岛,去到外面的世界,身后有了这个家庭不一样的期许和牵挂。

那个年代,与堡镇码头隔江相望的又多了一个宝杨码头。9月初的一天午后,我至今记得阳光灿烂的,甚至些许闷热的堡镇码头候船室。父亲带着我登上了离岛的车客渡轮船。不记得那将近两个小时候的航程中自己想了些什么,但是待船靠泊稳当,我第一脚踩上码头水泥地面的画面却至今不能忘记:前面是拎着行李袋的父亲,还有他在地上长长斜斜的影子,我的手里还有那张刚刚用过、价值8元的船票,眼前一片在金色夕阳下的人头攒动,前方那段到汽车站的路特别特别长……

似乎崇明出来的孩子和市区总是有些不一样,尤其是到了周末,这种差别更加明显,因为我们常常留在寝室里不回家。而每个月回家一次的路其实并不轻松。周五下课的时间从市中心去到码头,至少要换两部公家车。赶到码头又不一定买得到当天的船票。于是我经常会在前天晚上住在宝山区的堂姐家,这样可以第二天一早,坐最早的船回家。

对于那个年代的崇明人来说,回岛都是一件大事。那张小小的船票不知道会牵动多少游子的乡愁和父母的记挂。

每逢节假日,吴淞和宝杨两个码头永远是宝山区最热闹的场所之一。对于一个每月生活费只有300多元的穷学生来说,如果一张船票超过20元,那已经是很贵的了。如果能够买到票价十几块钱的客轮,座位舒适,而且速度比车客渡快不少,即使贵了几块钱,也就认了。但是如果遇到价格贵不少的高速轮,难免就会纠结一下。我有时索性多等一两个小时,买后面更加便宜的班次。但母亲每次都会说,难得回来,船票贵一点就贵一点吧。

但是,如果让你选择回岛与不回岛的时候,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而且不惜以任何价格。上学期间,每年国庆前夕,都是船票最紧俏的时候。车客渡等候上船的车子可以从码头排队出去绵延2、3公里。“黄牛”手里的船票价格更是高得离谱。每每眼看天色已晚,电话那头母亲又在问能不能买到船票,这种家的呼唤支持你放弃一切理智。我花50块钱买过没有座位、面值5元的散席船票,同学花100元买过13元的客轮船票。

买到散席船票登船后,你可以选择靠着船的栏杆,吹着江风,站到终点。也可以再花五块钱去买一张茶室的票,拿到一个装着袋泡茶的一次性茶杯,还有一个小板凳,一边喝茶,一边听着茶室里那么多父老乡亲闲聊山海经,感受着整个茶室的烟雾缭绕,算是别有一番风情。

比起船票价格,那个年代崇明人回家路上真正的拦路虎其实还是天气。那个时候最怕夏天的台风和冬天的雾,望江兴叹的滋味谁都尝过。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的除夕。我是小年夜晚上提前到了堂姐家住上,第二天一大早的天气已经感觉不好,雾气逐渐变浓,所幸买到了最早的船票,待我顺利到家后才知道,我那班船是当天开的唯一一班,很多人没能在除夕回家过年,等到能回岛上,已经是正月初一的事情了。

如今,告别学生时代十多年,大桥和隧道的出现把我们积蓄、传承已久的游子情结冲淡了不少。少了那份一票难求、隔江相望的惆怅,却又开始去翻找儿时记忆中的旧船票。

来去海岛,手中的船票换作了车上的方向盘。心中常常默想,年届不惑,身处都市打拼,还能够时常回到岛上,安静地做回父母眼里的孩子,依然是我们这辈人最大的幸福。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均由作者和编辑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