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国内 > 北京来信 > 文章详情
中国社科院发布未成年人报告,孩子家长多次论及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樊江洪 2021-09-30 23:41
摘要:《报告》提供了涉及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多方面调查数据

9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了《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1)》。

蓝皮书指出,调查发现,互联网已然成为中学生经常使用的学习工具,40.1%的中学生认为获得知识变得容易了,29.9%的中学生通过网络学习了很多新的技能,24.1%的中学生认为互联网使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很多课程和作业可以在网上进行。

家长不在时仅25%中学生能忍住不上网

调查显示,中学生上网的自律能力还不强,仅有25.0%的中学生可以在家长不在时忍住不上网,仅有18.2%的学生平时上网时间不会超过事先限定的时间。

蓝皮书指出,在互联网成为青少年学习工具的同时,要警惕这种方式带来的弊端,过度依赖网络学习会使学生产生思维惰性,不再独立思考。调查中就有32.0%的学生认为自己更懒了,更加依赖网络,懒得自己想问题。

调查显示,中学生基于休闲娱乐的上网需求仍占据很大比例,有娱乐过度的风险。41.8%的中学生认为上网分走了自己不少学习时间,13.4%的中学生认为他们过早接触太多成年人的信息,增加了烦恼。

另据调查,上网仍然占据中学生的大量精力和时间,普遍变得更“宅”了,47.9%的中学生比以前更爱待在家里。但是,缺乏户外运动会影响青少年的生理健康,首先是长期盯着电子屏幕影响视力,有43.5%的中学生认为自己视力下降很快,有59.2%的中学生已经近视。其次影响中学生的社交,有12.4%的中学生认为互联网使他们更孤独了,与人面对面的接触减少了。

广告是带给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主要来源

蓝皮书指出,网络信息参差不齐诱发网络欺凌风险,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比如,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超越言论自由范围和未成年人心理承受限度的侮辱性言语欺凌内容,侵犯着未成年人的名誉和隐私,对其身心造成严重创伤。类似“N号房间”的网络灰色空间也成为伤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的温床。还有许多暴力、恐怖信息也会带来潜移默化的精神污染,腐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

从不良信息的接触渠道看,调查发现,广告是为所有年龄层的未成年人带来最大风险的主要来源,占比最高,亟待相关部门制定、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管办法。

另外,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群体,视频成为第二大不良信息接触渠道,分别有18.7%的小学生和23.6%的初中生在观看视频时遇到过不良信息的侵害。而在高中生群体中,搜索则为31.5%的人带来了不好的经历体验,成为第二大不良信息接触渠道。

提升家长网络素养抵制“啃小族”现象

蓝皮书指出,当下,未成年网红的利弊尚存争议,无法达成明确禁止的共识。既需要对未成年人进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也需要对家庭、学校等“社会化”环境进行针对性的规制。

在家庭层面,家长需要具备“数字家长”应有的觉悟。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指出,儿童在网络中被消费和利用,在追责平台的同时,还需要教育、监督家长,使其履行数字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家庭教育法(草案)》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不得胁迫、引诱、教唆、纵容、利用未成年人从事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活动。社区和学校可提供相应的家长辅导课,提升家长的网络素养,抵制“啃小族”现象。

媒体平台层面,应担负责任,强化监管技术手段,遵守法规,落实责任,限制未成年网红超速发展,规范相关市场。主流媒体需要发挥监督的作用,平台要加强内容审核。

政府层面,要从政策发布、政府监管、教育规范等多个角度,有效控制在青少年群体中的直播。特别是对可以签约未成年人的童模公司、网红培养公司等,严格加以监督。

“青少年模式”监管不力且吸引力不足

蓝皮书指出,主流短视频平台上线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缺乏强制性与吸引力,要解决“青少年模式”落地难问题。

“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也称“青少年模式”,从内容推送、观看时间、软件功能等多方面对应用进行了严格限制。在肯定该系统作用的同时,还需关注“青少年模式”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

一是青少年模式并非强制操作且较为隐蔽。首次使用该应用时的多项设置按钮往往位置靠下,有的甚至将“不开启”按钮标红放大。与之相反,部分短视频应用却将关闭“青少年模式”的按钮安置在最显眼的屏幕顶端。

二是青少年模式下的应用内容和设置缺乏吸引力。数据显示,仅有32%的未成年人在上网时经常和总是主动选择“青少年模式”,这一比例在高中生中仅有14.9%。

蓝皮书统计了2020年度短视频类排名前十的应用“青少年模式”的设置排名,发现在处于“青少年模式”时,使用者仅能浏览内容,不能拍摄、创作、上传个人作品,甚至不被允许对观看内容进行常规的评论、点赞、收藏等操作。蓝皮书认为,平台的这种设置,无疑对青少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67.6%小学生参与编程课程学习

蓝皮书指出,超六成家长选择在G4—G7时间段让孩子学习编程,思维能力和兴趣培养是家长为孩子报名学习编程课程的主要动因。

少儿编程主要分为校内教育和校外培训两部分。随着政策的推进和倡导,我国不少省市开始将未成年人编程教育设置为正式的校内课程,校外培训市场也研发了不少针对青少年的编程课程。

在性别比例上,男生参与编程课程学习的人数显著多于女生。蓝皮书去年开展两次调查,8月的调查显示是,男生参与比例为76.1%,女生比例为23.9%。12月的调查是,男生75.5%,女生24.5%。

调查显示,小学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和初一是未成年人学习编程的主要时间段,总人数占比超过六成。小学时段学生的参与度最高,占总人数的67.6%,初中时段占28.7%,而高中时段仅为3.5%。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