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视觉 > 在场 > 文章详情
【行者上海】②建筑师为何追逐高度?因为上海需要!
分享至:
 (2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卢芳明 2021-10-05 07:01
摘要:从一片平地,到放眼望去都是高楼,朱毅敏想,这一切并非建筑师的功劳。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所谓“行者”,是城市蓝图的建设者,是城市梦想的践行者。两个月时间,我们走访了这么一群为上海城市发展笃诚实干的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上海的楼一批一批地起来了。此前,体现上海高度的建筑一直是国际饭店,83.8米。

1991年,现任上海建工集团副总工程师的朱毅敏大学毕业刚刚开始工作。他还记得当时上海最高的一栋楼在浦西,上海商城,164.8米。

看看世界,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有了300多米的高楼。想到自己刚开始造的楼也就70多米,朱毅敏心里是在意的,“我们这个行业就是追逐高度”。高度,就意味着地标,“走在城市里,大家都看得见”。

1994年,东方明珠竣工,468米,一下子拉高了整个上海。紧随其后,金茂大厦开工。之后,环球金融中心跟上……同期,150-200米的楼成批而起,在上海如雨后春笋。

朱毅敏参与建设的第一座超高层建筑是492米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他记得当时大家跟台北101大楼的508米高度较劲,因为“101大楼上面有一个‘帽子’,人站不到那么高,但我们人能站得比他们高”。

 “占领制高点”,需要逐个击破技术难关,需要不断推出新的方案,而每一次的突破其实都非偶然,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例如我国首创的“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在建造超高层建筑过程中,它借助智能化操控液压油缸,支撑大平台向上爬升。它给高空作业创造了全封闭的环境,确保施工人员与物资安全。自建造东方明珠投入实践以来,这套平台在一次次项目中完善、优化,于是才有了为632米的上海中心打造的全新建设方案。

大楼竣工后,工程师们一般就不会再站回到之前施工时的高度了,不过朱毅敏并不觉遗憾。“我是结构工程师,我们眼里看到的跟其他人不一样”,不论外表多么辉煌宏大,结构工程师看的还是“骨子里的东西”,想的总是“如何把图纸变成现实”。

从一片平地,到放眼望去都是高楼,朱毅敏想,这一切并非建筑师的功劳,“我们只不过是把这个东西给实现了”。

一座城市的发展需要高度。上海,需要更多顶级的办公楼吸引和容纳企业与人才。也因此,建筑师们被赋予了实现梦想、超越梦想的更多可能。

朱毅敏想起刚入行的时候,他站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城市发展沙盘前,看到那些仍是模型的楼,就满心期盼着有一天,经过拔地而起的高楼,自豪地道一句:“那是我们造的!”

相关视频:

【行者上海】①他们给飞机换“口罩”:微小之处,见防疫之细

8个故事,讲述践行者。他们行走于各自领域,发挥专业,挥洒赤诚。许许多多与他们一样的行路人,梦想于心,实践于行,汇集点滴而成江河。他们如何,上海便如何。他们如是,上海应如是。

栏目主编:章迪思
编导/剪辑:卢芳明
摄像:覃乔 司占伟等      
包装设计:张龑飞 王美杰
海报设计:黄海昕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