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海水变蓝的故事”是作家们的,也是农民们的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芳旭 2021-09-24 18:21
摘要:小时候听说大海是蓝色的,但是他看到的海水却是黄色的,所以他想一直游,一直到海水变蓝

近日上映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由贾樟柯执导的纪录片,分18个章节,从生活中最简单也最重要的“吃饭”说起,引出第一位作家马烽与山西汾阳贾家村的盐碱地治理。由此,画卷展开,渐入佳境,将故乡、文学、健康、亲情等多个复杂的人生主题不规则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富有特色的方言和戏曲,形形色色的普通脸孔,突兀闯入的科技元素、穿插其中的文学朗诵和许多隐喻、反讽,都带有浓浓的“贾氏”风格,将观众拉入影片里那魔幻而美丽的乡村中去。

马烽已经离世,关于他的这一部分主要由其他作家和当年贾家庄的村民回忆讲述。一位耄耋老人回忆起1949年之前的贾家庄,那时人们普遍吃不饱饭,“苦菜柳叶芦苇草是贾家庄的三宝”。“山药蛋”派代表作家马烽的到来,逐渐改变了贾家庄,“他提出治碱(盐碱地)先治水……”很多年后,摆脱了盐碱困扰的贾家村,以吕梁文学季之名,迎来了文化的照耀。

围绕着吕梁文学季,《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串起了四位作家的乡土记忆与创作经历。以作家马烽、贾平凹、余华、梁鸿为点,影片试图勾勒出中国乡土文学发展的一个脉络,并努力通过他们几代人对私人经历的讲述,呈现1949年以来的一种“中国心灵变迁史”。

例如,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余华,用生动诙谐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他讲述自己幼时随父亲工作调动来到海盐,为了贪凉就睡在太平间里,还引用了海涅的诗句“死亡是凉爽的夜晚”。为了去文化馆工作,他开始写作……梁鸿以女性作家的身份叙述了童年家庭的苦难,回忆起重病的母亲时她几度哽咽,讲述起为家庭牺牲自己前途的大姐时,更是充满感激、歉疚与敬重。对于父亲,她的感情可能更加复杂,就如她曾在书里写到的那样:“父亲一直是我的疑问。而所有疑问中最大的疑问就是他的白衬衫。”父亲对她年少时的生活,以及她日后的写作生涯都产生了重要影响。2007年,已经在北京定居的梁鸿想要回到故乡梁庄,在父亲的支持和陪伴下寻访乡亲,重新寻找生命的本质与真实的心灵。

影片的叙事就像一个回环一样往复,却又是不断上升、不断前进的。作家们遍历苦难、出走家乡,又在功成名就之时选择再次回到故乡;他们的文学轨迹也是如此,年轻时“什么都想写”,最后的方向依旧落在故乡。乡村成为文学的起点和落点,一个村庄的文学中可以看到整个中国的文学。

影片中,作家们的脸与村民们的脸相互交织,这些故事既是作家们的个体经验,同时也是一种共同性记忆,可能发生在过去时代的任何一个人身上。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十年里,人们用勤劳和坚韧战胜了无数的苦与难,在乡村里种下了一颗颗希望与文学的种子。在贫瘠与痛苦的年岁,支撑人们的是希望和理想。正如影片最后,余华站在海边说,小时候听说大海是蓝色的,但是他看到的海水却是黄色的,所以他想一直游,一直到海水变蓝。

如今,这些种子已经生根发芽,用诗与爱回馈乡土、滋养乡土。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黄玮
本文图片为电影海报与剧照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