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十二公民 > 文章详情
拍过“司马迁”“李时珍”的摄影师,如何拍《沉默的真相》?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雪妍 2021-09-17 19:57
摘要:和撒贝宁一起穿越,为“司马迁”拍照的摄影师,这样诠释《沉默的真相》。

一件迷雾重重的自杀案,牵扯出一个跨越十年的骇人秘密,为了揭开背后秘密,一群正义之士历经数载,付出无数代价,甚至赌上了性命……去年,网剧《沉默的真相》曾掀起一股收视热潮,评分与收视双高。时隔一年,同名音乐剧于9月17日在上海首演。

在音乐剧与观众见面之前,数十张系列海报先声夺人。6张主视觉海报各有特色,在黑、白、红三种底色上,画面主体有撕开真相的眼睛、直面阳光的少年、阶梯上的群像背影等,人物处在不同的时空中,明暗交织,表达了《沉默的真相》的内核:正义的微光是可以被传递的,而且会从人们的心中照亮这个世界。

这些都出自摄影师田雨峰之手。而田雨峰更为大众熟知的作品,都在央视《故事里的中国》和《典籍里的中国》两档“神仙综艺”的海报中。比如,撒贝宁与王劲松扮演的李时珍隔空相望,王学圻还原钟南山院士在开往武汉的高铁上闭目养神等照片,均由他拍摄。极具氛围感的海报每次更新,都让网友大呼“神还原”“高级”。

如何拍出一系列爆款,怎么在戏剧中捕捉动人瞬间、呈现立体人物,我们跟田雨峰聊了聊。

沉默中寻找微光

为了拍好音乐剧海报,田雨峰研读剧本的同时,比对了紫金陈的长篇小说《长夜难明》,温习了网剧,分析了各版本的不同,并做了详细的人物小传。“拍任何东西,不认认真真做功课,能拍好吗?不能够啊!”田雨峰一口京腔,节奏明快,他戴一副大框眼镜,有点自来卷,也是自来熟。

此次,受邀担任宣传内容的主视觉创意总监,他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戏剧感”,“音乐剧的海报,要让别人一看就知道不是电视剧、电影或者综艺的海报,要有它独有的戏剧感和舞台感,那就算成功了。”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他和团队尝试了不同的装置与拍摄方式。

“查它个水落石出”“让真相浮出水面”……“水”是田雨峰第一反应要使用的意象,将故事中不同阶段的关键道具置于水中,或沉底、或悬浮、或露出水面,同时,人物也倒映在水中。

但经过多次实验,效果都不理想,他指着样片告诉记者,“人脸在水中的重影、变形有独特的视觉效果,但是用在主人公身上,少了些层次和肌理感,总是感觉不对!”于是舍弃了这个创意,又进行了新的创作。 

两个小时的音乐剧是长篇小说的浓缩,一眼吸睛的海报是一出戏的浓缩,这“浓缩之浓缩”必须得抓住最关键的主题。“主人公们付出青春、事业、前途、名声、家庭甚至生命,就是为了让真相不再沉默,让沉冤得以昭雪,真相不再沉默时,世界便有了光,他们身上的正义之‘光’成了我们选定的题眼。”说到这里,他有些激动,好像又回到了当初创作的时刻。

于是,最终确定的6款海报里,3张黑色基调的海报拍摄时都用了白色的轮廓光,好像“正义的微光”,勾勒出人物剪影。田雨峰说:“其中,有人与黑暗融为一体,被黑暗吞噬;有人从黑暗中划破遮蔽,看到真相;有人用正义之光照亮黑暗,坚定前行。”前进的人成了彼此的光,也将这光亮传递了下去,亲手揭开迟到的黎明。

卡司照选择了以冲洗胶片的暗房为场景,用一束光照亮人物的脸庞,前景是一条条悬挂着的胶片。以身殉道的江阳,面色坚定平和,他是刺破长夜的黎明;手握放大镜的严良,皱着眉头,在人性的隐秘里寻找破绽。田雨峰笑着说:“拍摄前,我们就提出,要有定格在胶片上的质感,跟演员们一沟通,他们立刻就理解了,要不说还是专业的!”

楷模与典籍的质感

田雨峰生于艺术世家,母亲是画家,姐姐是戏剧导演,他自己也是舞台设计专业的。因为热爱摄影,大学毕业后他去了北京青年报社当摄影记者,拍摄社会新闻和体育新闻,还参与了北京奥运会的拍摄。

“多做功课”的习惯就是做记者时养成的,“拍一个比赛前,要了解清楚每个运动员,才能不重复拍摄。某个国家的运动员如果夺冠了,也要知道他是第几次夺冠,第几次打破纪录。运动员里,有些人身份特殊,比如迪拜公主、西班牙王储,这些人怎么放下优渥的生活,投入到艰苦的体育训练中,这种背景故事就很有趣。”

2018年,田雨峰加入央视《故事里的中国》节目组,成为首席摄影。从筹备、录制到宣传、播出,他全程参与了节目,拍摄了很多好口碑的照片。

2020年1月18日,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从广州夜驰武汉,秘书无意间拍下他倚在餐车里闭目小憩的照片,刷爆了全网,84岁的老人微皱的眉头让无数人心疼。去年底,在《故事里的中国》中,演员王学圻还原钟南山院士的这一幕又一次刷屏,这张照片就是田雨峰拍摄的。 

“我们不能神化时代楷模,要拍出贴近于他本人的真实照片。既要参考人物原型,也要借鉴演员的再度创作,把二者融合在一起。”他说,因为节目录制时间紧张,“演员在现场精神高度集中,拍摄不能打断表演,我们要见缝插针地高效沟通后,快速进入状态,最有针对性地呈现人物特质。”

他会提前了解拍摄对象的习惯,比如,拍摄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院长时,提前准备好椅子,不去指定动作,而是请他选择自己最舒服的姿势。近距离接触后,田雨峰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民族英雄都非常平易近人,拍摄间隙,张院长提出能不能帮自己跟老伴儿合个影,“几十年没一起去过照相馆了,这次有机会就拍一张吧!”这种朴素且真实的情感表达,让田雨峰觉得特别亲切。 

《英雄儿女》中,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战士王成脚下是牺牲的全连战友,他手持爆破筒,发出“向我开炮”的呐喊,田雨峰此时才拍下定格画面;在《国歌》中,聂耳和田汉与艺术家们一起,在贴着“还我河山”的戏剧社中振臂高呼,青筋暴起时,田雨峰留下了照片…… 

“我要保证自己拍的每张照片,都与出现在电视上和观众眼里的是不一样的。”在他看来,摄影是定格的艺术,剧照更是对舞台的二次呈现,“要是拍的照片跟电视里看到的一样,那我们有什么用?再创作是很重要的。”所以,光线、角度、拍摄手法都经过了反复考量。 

运用“二次曝光”和“镜里镜外”的拍摄方式,让演员与角色超时空对话,是常用的拍摄方式。这一点,在《典籍里的中国》中运用得更多一些。 

《尚书》《天工开物》《史记》《论语》……这些典籍书名人人都知道,但是少有人阅读过原著。在节目的话剧舞台上,古今人物穿越对话,让这些典籍都“活”了,仿佛一场沉浸式的历史“直播”。

田雨峰记录下很多精彩瞬间。比如,一次跨越300年的握手:秉持着“贵五谷而贱金玉”思想的宋应星,与有着“禾下乘凉梦”的袁隆平的手握在一起,诠释了“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

还有李时珍与撒贝宁隔空问候的场景,李时珍呕心沥血修《本草纲目》30年,终未见刊刻出的成品。穿越400年后,见到刊印出来的书册,他一句“能把《本草纲目》捧在手里,这一刻,我等了一辈子”,就足够动情。

拍的照片多了,田雨峰对典籍里的人物也有了感情,前几天,《徐霞客游记》播出时,他发了一条朋友圈:“走得快在后世很容易,但论善于发现山河之美的慧眼,先生古今独步。”对他来说,拍过的照片也在塑造他,而全情投入,用专业呈现最理想的效果,用照片讲好中国故事,就是坚定走下去的底气。

栏目主编:王海燕 题图来源:本文照片均采访对象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