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专访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赵聪:打破界限,和听众一起玩
分享至:
 (1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俊珺 2021-09-19 06:41
摘要:弹指之间,无问东西。

今晚,知名琵琶演奏家赵聪将与钢琴、弦乐四重奏一起,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行“最美时光——赵聪和她的朋友们”音乐会。

自今年初担任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后,赵聪对民乐的发展与探索有了许多新思考。

演出前夕,她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


人物

今年2月3日,琵琶演奏家赵聪被任命为中央民族乐团团长。有着“民乐国家队”之称的中央民族乐团,迎来了建团以来最年轻的女性掌门人。

赵聪出生于音乐世家,6岁起跟母亲学习琵琶。她是一个快乐的琴童,在母亲的教育和启发下,她发自内心地喜爱这件乐器。

赵聪说,自己很幸运,一路走来遇到了很多良师益友。她曾就读于吉林艺术学院附中,师从孙树林教授。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后,又师从著名琵琶演奏家李光华教授。毕业后,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民族乐团。

这位一路按部就班走来的优等生,对新鲜的风潮格外敏锐。刚毕业时,赵聪参加过女子组合Music Cat(音乐猫),乐队中既有小提琴等西洋乐器,也有琵琶等民族乐器。当小提琴手在舞台前边走动边演奏时,赵聪心想:为什么琵琶只能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弹呢?于是,她发明了首个可以站着弹的背负式琵琶。当她看到有人演奏水晶小提琴后,她又发明了水晶琵琶

这些年,赵聪先后出访过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的五十多个国家及地区。40余位外国元首聆听过她的琴声。她曾多次获得全国青年专业琵琶大赛一等奖、原文化部“海外推广个人贡献奖”、美国圣荷西国际乐器大赛金奖等。西方媒体这样评价她:“赵聪用琵琶告诉全世界当代中国音乐的美。”

从琵琶演奏家到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赵聪一直在思索,一直在创新。过去,她思考的是如何弹得更好,如何写出更有趣的新作品。如今,她思考得更多的是中国民乐与世界音乐的交流与融合,她希望通过音乐这种语言让全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找对语言,才能真正地融合

上观新闻:在即将举行的“最美时光——赵聪和她的朋友们”音乐会上,您将与钢琴、弦乐四重奏进行跨界合作。通过这样别致的组合,您希望带给听众怎样的感受?

赵聪:弹指之间,穿越古今,无问东西,自在无边,是我们这场音乐会的主题。音乐里其实没有那么多界限,音乐的核心是情感的表达,希望这个组合能够以情动人。

上观新闻:2016年您是怎么想到发起这样一个“魔方重奏组”的?

赵聪:我一直在尝试不同乐器之间的多元化组合。当钢琴家刘兴辰,小提琴家谢灵杰、赵一男,中提琴家李柄熹,以及大提琴家李成,我们几个组合在一起时,我的头脑里浮现出的第一个词就是“魔方”。魔方有不同的面,变化莫测又和谐统一。2016年,我们的第一首《玫瑰探戈》在国家大剧院与听众见面后,就受到了欢迎,让我们很受鼓舞。

上观新闻:与其他乐器相比,琵琶在艺术表现力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最动人的魅力是什么?

赵聪:琵琶虽然被誉为中国的“民乐之王”,但它其实是从波斯传进来的,琵琶的祖先叫乌德琴。琵琶传入中国后一直在发展、在进步。我们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很强,各种音乐元素被这件乐器很好地吸收进来,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用琵琶演奏各种风格的音乐。作为一个“混血儿”,它能文能武,可以西方,也可以东方。琵琶的古曲,意境高远,而当它与流行音乐、电声结合在一起时也不会有违和感。

在我看来,琵琶其实是一个载体,是一种语言,在这个时代它可以更多地表达一种融合的声音,呈现世界性的音乐。

解放周末:近年来,很多民乐演奏家都在尝试做跨界融合,但融合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不同风格的乐器怎样才能真正地融在一起?

赵聪:不同的乐器组合在一起,首先得找到共同的语言。语言对了,才有可能真正融合在一起。比如琵琶与钢琴合奏《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中国作品,相对来说就会以琵琶为主一点。当我和弦乐四重奏合作《献给爱丽丝》时,我就会多配合他们一点。每种乐器之间必须要互相聆听,互相让一让,不能坚持自己原有的表达。

木头娃娃,你到底还能发出怎样的声音

上观新闻:您曾说自己是一位“琵琶的修行者”,为什么用“修行”这个词?如果艺术是一种修行,那您追求的境界是什么?

赵聪:修行就是不停地追求,不给自己设限。我追求的境界就是无界。世界时刻在变,人的想法也一直在变,我想在这万变之中,顺着自己的感觉去找一种平衡。

上观新闻:此次音乐会中有不少曲目都是您自己作曲的,比如《绽放》《丝路飞天》《玫瑰探戈》等,您的创作之路是何时开始的?

赵聪:我从来没有学过作曲。大学毕业后,我在录制第一张专辑《卡门》时开始尝试改编。2000年,我和作曲家马久越一起,改编了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新编十面埋伏》只采用了原曲中最经典的旋律,剩下全变成了摇滚乐,用电子音乐伴奏。由于改编太大胆了,我担心听众可能一时难以接受,就决定在韩国首尔举行的亚洲音乐节上试水演奏。结果,现场两万名观众热烈鼓掌。著名录音师、“声响亚洲”评委会主席汉斯·尼尔森很喜欢这首曲子,国际环球唱片公司为我录制了我的第二张专辑《聆听中国》,这是环球唱片历史上首次发行中国民族器乐独奏专辑。

2014年,我写了琵琶协奏曲《丝路飞天》,在此之前我主要是改编或创作一些小作品,后来我又写了琵琶协奏曲《福吉天长》、琵琶组曲《乐鸣东方》等大作品。去年我还创作了一首乐歌《鲲鹏志》。

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的一句话对我的影响很深。他曾经抱着琵琶发问:“木头娃娃,你到底还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我想,我这些年的创作就是为了探索、挖掘、呈现出琵琶更丰富的样貌。

上观新闻:您的创作灵感从何而来?

赵聪:我习惯先用心灵和五官去感受风景,再用音乐去描摹记录。比如去敦煌创作《丝路飞天》,去长白山写《福吉天长》,到上海写《乐鸣东方》等作品,我都是到了当地之后,在令我感动的场景中获取灵感。所以我的音乐往往画面感比较强。先用眼睛看,再用音乐弹,最后用乐谱记录,这有点像一个手工业劳动者的状态。

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吸引他们

上观新闻:您担任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后,这一历史悠久的乐团有了很多新动作,比如开始通过短视频传播民乐。

赵聪:是的,今年我们乐团跟短视频平台合作,发起了一个叫“了不起的国乐”的活动,一开始无人问津,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半年时间里已经有1.5亿人次参与进来。他们把自己演奏的国乐作品传上来,或者在线上看我们的演奏,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上观新闻:怎么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喜爱民乐?

赵聪:中国的民族音乐有着厚重的传统,但在一些年轻人眼中,我们的音乐太高深了,离自己很遥远。所以我们要俯下身去聆听年轻人,看看他们都喜欢些什么,用他们喜爱的方式,用真情实感打动他们。音乐最擅长的就是软化人的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大家喜欢听什么,我们就演什么,还是要起到引领的作用。

上观新闻:您多年来一直在向世界传播中国音乐的美,您认为怎样才能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

赵聪我觉得一起玩,是向世界推广民乐的方式。今年,我们与故宫博物院共同打造的音乐会“天地永乐·中国节”原本计划赴美国巡演。但由于疫情原因,我们采取了线上“云合作”的方式,邀请芝加哥交响乐团在美国录制,然后与中央民族乐团共同演绎。这首特别的《春节序曲》在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官网发布之后,不到一天时间就收获了10多万的点击量。我们还跟圣地亚哥交响乐团进行了网上连线的共演尝试,一起演绎了《彩云追月》并通过各大网络平台进行推送,非常有效地进行了国际传播和沟通。

用民乐与全世界的听众沟通是一种很好的对话方式,他们觉得中国的乐器很有意思。我们的民乐在音准、建制以及技术上,在世界民族音乐的大家庭里都是领先的。未来,我们乐团会一边继承传统、打磨古曲,一边拓展民乐的现代化表达。 

栏目主编:龚丹韵 题图来源:由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