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并发展至今的文明,强大内生动力从何而来?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鲍永玲 2021-09-17 06:31
摘要:“人文化成”始终是中华文明具有强大内生动力的基本精神。

日前,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观摩石雕、绥德平安书、剪纸、民歌、泥塑等展示,对当地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表示肯定。他指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延续历史文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有过多次重要论述,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国家的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这里化用了《易经》贲卦的象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的原意是指通过对天地运行的观察以把握时序季节的变化,而对人类社会美好品行的注重则可借此教化民众,既使个体境界提升,也让社会整体道德面貌发生变化。这正是“文化”一词的来源,而“人文化成”也始终是中华文明具有强大内生动力的基本精神。

对国家的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人心所归,惟道与义。”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百年抗争中,中国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由此中华民族才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现代中国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内在动力。

中国人民共同铸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精神内涵,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在当今风云变幻的世纪变局中,只有充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并不断地开拓创新。中华文明致力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起,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华文明从不故步自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相连,我们必须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人类文明是多元并存的,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它吸收了各种外来文明,在兼容并包中不断发展,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同时,中国又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古文明。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

在处理国内各民族文化关系时,我们必须牢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坚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要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教育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每个个体的心灵深处。

在面对中外文化沟通交流时,我们也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和定力。世界上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都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宝贵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中国致力于积极扩大国家间的人文交往,以多样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和谐共生超越“文明冲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阂”,以繁荣共进超越“文明固化”。如同地球上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吐故纳新,否则生命就会终结,文明也同样如此。如果长期自我封闭,文明必将走向衰落。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国始终致力于加强同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从而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精神基础。

文化自信是最深沉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因此,我们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十八大以来我国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文化建设始终被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并切实抓紧抓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文化建设。

在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因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国家的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的力量源泉。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已经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国家始终围绕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以积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近期,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朗”专项治理行动,致力于为人民群众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以铸造具有家国情怀的精神家园。这些实际措施有利于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它们既有利于引导人民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也提高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和自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