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最早是由谁正式提出来的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石仲泉 2021-09-13 12:01
摘要: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石仲泉在中央团校研究生座谈会的演讲

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形象比喻为“中国梦”,具有更大的感召力、凝聚力。此次“七一”重要讲话,主要使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但在最后表达坚强决心时发出了“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的时代强音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主题”,是此次“七一”重要讲话诸多新论的第一个新论,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丰富和推进。

「“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

中华民族是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古代中国曾以世界上的头号富强大国独领风骚达千年以上。但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中华民族千年盛世与百年衰败的变奏曲,呼唤着中国共产党诞生。她接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求索民族复兴道路呼号的“振兴中华”接力棒,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之际,党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李大钊同志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之复活”概念。毛泽东同志在投身大革命运动后,明确表达自己的初心:“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

在全民族抗战爆发前夕,毛泽东同志已成为走向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第一代领导核心。他向全国人民呼吁:“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民族之林的能力……我们要为大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奋斗到最后一滴血!”

在解放战争全面胜利前夕,他指出,我们要建立新中国,“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称谓提出的重要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尽管没有明确使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称谓,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却是他制定的,并且进一步提出了“振兴中华民族”概念。

现在为全党全国人民普遍使用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称谓,就党的主要领导人而言,是2001年庆祝建党80周年时江泽民同志在重要讲话中首先提出的。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中国共产党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形象比喻为“中国梦”。它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具有更大的感召力、凝聚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巨大引擎。自此以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成为同义语,在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交替使用。

此次“七一”重要讲话,主要使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但在最后表达坚强决心时发出了“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的时代强音!

「更加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

毛泽东同志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却是最早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设想的领导人。它的一个基本内涵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用100多年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为后来的继续探索以及明确战略目标提供了正确方向、积累了重要史鉴。

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并对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作了战略安排。他先是在1985年提出:“第一步,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第二步,再用三五十年的时间,在经济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可以说是中变化。到下世纪中叶,能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才是大变化。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这实际上是对上世纪60年代提出“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构想的具体化。两年后,在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之际,邓小平同志对21世纪中叶战略目标由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调整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正式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可以说,这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进步明确了大致的时间表。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细化了“三步走”发展战略,既明确提出我们现在讲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又将小康社会标准解析为达到总体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个阶段。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进一步强化“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明确提出确保到第一个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具体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大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到那时,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就是说,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指日可待!这就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更加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不断深化和聚焦的过程」

我们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知,有一个不断深化和聚焦的过程。

概括来看,党的历史主要划分为三个大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后,开启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更加灿烂的前景。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强调,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地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个历史使命,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生命。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继续承担好这个历史使命。

201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强调,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在这篇重要讲话中,还首次将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由“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去掉了“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理想和夙愿”,并鲜明地宣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知作了进一步强化:

第一步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首次表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第二步是将党的十九大主题明确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并且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归结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强调建党以来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第三步就是此次“七一”重要讲话提出的“一个主题”论,强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同时,向世界庄严宣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从历史的观点看,“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知,由百年前的“奋斗目标”到百年进程中的“历史使命”,再到百年华诞的“一个主题”,这既是理论逻辑认知演绎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党对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行归纳的必然结论。

「伟大复兴“不可阻挡”」

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七一”重要讲话中还指出,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

怎样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可阻挡”?实际上,我们已经有了答案。那就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这既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高度概括,也充分说明了伟大成就之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意义。这里,对相关重要论断可作一简要解读:

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集中表现为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集中体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中。

它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总结了在各方面形成的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构筑起以党的领导为根本制度、包括各种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的多层次宝塔形结构的制度体系,既使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有了“四梁八柱”的制度支撑,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

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集中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强起来,科技创新进一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至2020年底,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连续多年达到30%左右,成为全球经济第一大增长引擎。

二是民生福祉不断强起来。至2020年底,我国取得脱贫攻坚战胜利,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并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可以说也集中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发生历史性变革,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革命性重塑。在加快推进武器装备现代化之时,全军指战员的精神面貌有了巨大变化,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豪情加强军事训练,空前地提高了实战能力。

二是全面从严治党使党的力量空前凝聚起来。特别是,强调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以德治党和依规治党,强化了全党对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坚定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总之,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只要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这是任何力量不可阻挡的!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夏斌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