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上海人寻常一日:逛完菜场,喝杯咖啡,欣赏街头艺术品,穿越到2035…
分享至:
 (6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尖尖 2021-09-08 17:29
摘要:这里充满了故事,每个人都是平凡生活的英雄。

人来人往的社区菜场旁边,一条小弄堂通往“未来生活原型街”,居民买完菜后可步行到创意街区里喝上一杯咖啡;街道一边是老工人新村,另一边是同济规划师设计的口袋花园,每到傍晚,年轻白领和社区老人共享一片休闲空间……这是杨浦区四平社区一刻钟生活圈的日常图景。

日前,国家商务部发布《商务部等12部门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要求在全国试点构建满足居民日常消费和品质消费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而在杨浦四平社区,人们在一刻钟的步行范围内不仅能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还能遛娃、休闲,可以观赏艺术展览,还可以参与一场未来生活实验。

2021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将在9月下旬开幕,四平社区将作为主要展场亮相。记者提前“探营”:一刻钟,四平社区居民如何完成“从家门口到世界的距离”。


一刻钟,从市井生活到艺术空间


如果在四平的社区地图上涂上不同的色块,以串联起沿线的城市家具、创意实验室和艺术空间,整个街区地图会呈现出一个人正在走路的形态。

最近,四平街区设计师、毕业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朱明洁经常背着相机行走在四平街区,思考着哪个角落可以增设城市家具,以及如何打造一个全新的四平街区导览系统。

四平社区聚集了上海许多老工人新村。近年来,四平路街道通过与同济大学合作,举办了5届“四平空间创生行动”,使老街区的公共空间有了更多艺术化的“表达”——

苏家屯路上,短短100米林荫道上散落着超过10个创意雕塑和城市家具,奇形怪状的座椅、钟楼、滑梯等成了社区居民的“游乐场”。阜新路上,大隐于市的“街边实验室”利用先进的设备,把设计师和普通居民的想象变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抚顺路上,一排沿街商铺经过改造,变成画着巨幅墙绘的白色睦邻中心,中心设有亲子、健身、轻食、阅读、剧场、社区食堂、老年活动室、乒乓球室等空间,每天人流络绎不绝。

抚顺路鞍山路口的一个老小区门前的地面上,“浮”出了两个巨大的青蛙王子和熊猫头像,全新的“动物游乐园”每天充盈着孩子们奔跑的身影……

行走在四平的街区内,每走过一段路,都能“偶遇”一个艺术化的空间。“设计师们将日常家庭空间里的家具抽象化,置于室外,并承载休憩和游戏功能,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艺术。”朱明洁说,“我们希望让这个生活圈更立体化起来,让居民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接触并感知到艺术气息的无处不在。”

本届空间艺术季中,四平将把整个街道社区变成艺术展场,并完成一个全新的街区导览系统,串联起社区的城市家具和公共服务设施点位。“四平展场的主题是‘走走坐坐’,让居民跟着导览走一走,探索社区的设施、空间和服务;坐一坐,沉浸在市井烟火气中体验艺术和创意。”


一刻钟,从现在到未来


早上10时,家住鞍山五村的Aldo Cibic准时出现在楼下的咖啡馆。去年10月搬进这个人口密集的工人新村时,当地居民很少知道,这个大胡子老外是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后现代设计流派孟菲斯(Memphis)派的创始者之一。Aldo的工作室在家旁边的“好公社”里,楼下是咖啡馆、共享厨房和共享会议室,楼上是他和学生们工作的同济大学设计学院创意工作室。

每天生活和工作的一切活动都在社区步行范围内完成,Aldo也因此和社区里的居民成了熟人。“洗衣店老板帮我租房子,收垃圾的阿姨教我做垃圾分类,街口理发店75岁的理发师总是把我的头发剪得很短……”闲暇时,他在楼下的punchline咖啡馆里一坐就是一天,看着傍晚孩子们成群结队地放学回家,隔壁的女人刚做了新发型,老人们在树荫下乘凉聊天……

Aldo Cibic生活的街区是四平路1028弄,充满了市井生活的质感,也是颇有名气的“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

这里曾是一条长200米、集聚了群租房和棋牌室的狭窄弄堂。5年前,设计师将改造成一个个聚焦未来科技和创意的“未来生活实验室”,还吸引了阿斯顿·马丁首个海外设计工作室入驻。百万跑车品牌和楼上居民家挂着衣服的晾衣竿“同框”,有点违和的搭配反倒激起人们的兴趣,一时间让老弄堂成了新网红。

2035年的上海是什么样?街区让居民在一刻钟生活圈内触摸到未来生活的模样。“机器人实验室”让普通人可以通过学习算法课程制作自己的机器人。“声音实验室”联合算法设计、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围绕声音进行公共应用实验。“办公实验室”将高科技、生态健康等融入办公环境。机器人、3D打印、轻奢品、新材料、感知机械臂、新办公场景等,每个实验室都代表了一种未来生活的形态。

从未来生活原型街起步,Fablab(开放创造实验室)、City Science Lab(同济-麻省理工城市科学实验室)等聚焦未来科技的空间,也相继在社区里遍地开花。这些散落在四平社区的创新空间就像人体的穴位,系统地连接成一个孕育创新的生活圈。在这个生活圈里,科技创新变得更接地气。

“社区从一个‘消费末端’变为‘创新源头’。”项目发起人、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说,原型街模式颠覆了过去从科技发明到产品到用户的线性模式,而是基于对居民需求的挖掘,设计出前所未有的产品、服务、体验和系统。


一刻钟,从家门口到世界


在鞍山三村生活了20多年的居民钱子坤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居住的老小区会因为一座楼梯而在大洋彼岸获得一个全球设计大奖。2018年,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作品“红楼梯”(The Red Stairs)从来自世界各地的338份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美国体验环境图形协会颁布的2018年全球设计奖。

位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门前,一片普通的沿街绿化被改造成80米口袋花园,黄色的滑梯、秋千和花坛通过创意布局拼成巨大的“四平”字样,花园里的6个花坛由社区学校、居民、企业分别认领,共同参与维护。小花园获得2019年度THE PLAN AWARD公共空间项目类的入围奖,并入选当年在意大利罗马举办的国际公共空间双年展。

居民家门口看似平平无奇的一座居民楼、一个街角花园,或许都曾登上过“世界级舞台”。而生活在老社区里的居民,也能随时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艺术家、科学家交流碰撞,激发出新的社区共创造力。

在四平社区,同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MIT)联合创立的Fablab(开放创造实验室),是中国第一家得到MIT认证的实验室。来自MIT的教师团队授课,面向社区开设机器人、电子编程、电子绘画和游戏设计、3D打印、建模等课程。学生中大部分是附近的老居民和零基础的小学生,来这里上两节课就可以亲手制作一个机器人。

最近,四平路1028弄正忙着进行一个“诗歌单行道”项目,建筑师Aldo和社区居民一起,把他们生活在四平生活圈里的记忆记录下来,分别用中英文描绘在弄堂的地面上——

“每周三次,从杨浦游泳池出来,顺着打虎山路回家,路边吃一个刚出锅的油墩子,那热得烫嘴的味道,构成我记忆中最重要的城市意象。”

“我在鞍山长大,后来搬走。九七年又回到这里开店,第一家就是书店。很多孩子后来考上大学,回来见到我都要打招呼:嘿,魏老板。”

“It’s all stories, full of stories. They are heroes of the normal.(这里充满了故事,每个人都是平凡生活的英雄。)”

四平的社区地图呈现出一个人正在走路的形态。

“一刻钟生活圈不仅在于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更需要满足艺术文化享受,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创造力,拉近与世界的距离。”朱明洁说,城市空间艺术季将会是一次契机,向本地居民描绘一刻钟生活圈的图景,同时也邀请更多人来四平一起畅想一刻钟社区生活圈的未来。

栏目主编:周楠
视频制作:黄尖尖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