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郊野笔记 > 文章详情
“猴子坐在马上,寓意什么?”沪郊一位老匠人的绝活被搬上了中学课堂……
分享至:
 (26)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勇娣 俞翔 2021-09-08 06:31
摘要: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上楼”,昔日家家户户都有的土灶越来越少了。

说起农家之乐,许多人会不由得想起灶头饭那份柴火的香气,以及灶壁上那栩栩如生的灶画和在灶膛里烘山芋的欢乐……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上楼”,昔日家家户户都有的土灶越来越少了。

但在上海金山,关于农家土灶的点点滴滴,却在中学生的课堂上得到了“还原”和“复活”。

“灶头是乡愁,承载的是家的味道,是家人的爱,更是一种民俗文化。”枫泾中学的高级美术老师娄春花,目前已将灶头文化编入“艺术育人金山模式”区域课程中,希望学生们能通过课程更加了解家乡民俗,也能让当地的灶头文化得到更多关注和更好传承。

她这么做的理由,一是源于自己的情怀和使命,另一方面则因为自己的父亲——一位在沪郊乡间“耕耘”50年、远近闻名的“打灶头”老匠人。

这位“灶头”达人叫娄天根,出生于1951年。在金山区枫泾镇盛新村,记者见到娄天根时,他正在自己家中“练笔”。一张铅画纸上,他寥寥几笔,一幅“喜上眉梢图”就轮廓初显。“现在岁数上去了,不比年轻的时候,所以,平时还是得练练,这样,在灶头上作画时,心里才有数。”

和所有的手艺活一样,学砌墙看起来容易,但真正要当一个好瓦匠,背后必须下不少功夫。说起年轻时学“打灶头”的故事,娄师傅一下打开了话匣子。他14岁便跟随父亲娄龙清“学生意”,一学就是3年,17岁那年正式进入“五匠组”(泥匠、木匠等),才算真正出师了。

“其实,我们家三代都是手艺人,从爷爷那代开始就是泥瓦工,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娄天根说,“像仪门、老式的房子他们都会建。”在家庭的熏陶和自身的努力下,娄天根学到了一手精湛的瓦工手艺。而作为好瓦工的必备能力,砌个好灶头,对当时的小娄师傅来说更是不在话下。

在外行人眼里,“打灶头”似乎并不是难事。但其实,十个瓦匠里能有一两个人能砌出个好灶头就算很不错了。“一个是砌的灶头要好看,灶壁画也要画得考究;另外一个就是灶头要省柴、聚火,烧水做饭速度快,不回烟。”娄天根解释说,“前一个,只要多练多画就可以了,而后一个,是需要科学设计的,不是经验丰富、善于思考总结的老瓦匠师傅,很难做好。”

而娄师傅的手艺出众,与他的工作经历也不无关系。从乡建筑公司到工业公司,再从金山县沼气办到出国作为技术专家传授沼气技术,期间还负责过“省柴灶”的研究推广——这些工作经历和技术基础,使娄师傅的砌灶手艺慢慢超越了一般民间老师傅。也因此,“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动手能力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成了娄师傅给人留下的印象。

“上世纪80年代,国家能源比较紧张,不像现在有天然气、液化气。为了解决老百姓烧的问题,我们研究搞了‘省柴灶’。”娄天根至今记得那场由市农业局举办、十个郊县分别派人参加的全市砌灶大赛,自己是其中最年轻的参赛选手。“一斤柴要在10分钟内烧开10斤水。评委就在旁边看着,既要观察柴的燃烧度,还要测烟含氧量……”在那场比赛上,娄天根获得佳绩,从此,他“打灶头”的手艺被越来越多的人称道。

现在,越来越多农村人搬到城镇居住,“打灶头”的人家也越来越少了。但要是翻建房子,不少农村人还是会请老师傅去砌个土灶头。娄师傅说,从工作到退休,这么多年来,他一有空就会帮人家“打灶头”。从学艺时算起,这50多年里,娄师傅打过的灶头已经数不胜数了。

其实,与画灶壁画相比,砌灶头并不是那么花费时间。前不久,娄师傅被请去为枫泾镇新元村一户农家“打灶头”,总共四天的功夫,单单画灶壁画,就用去了两天半的时间。“这还算是赶的,如果要更加漂亮,一个灶头起码要一周的时间。”

作为一名“打灶头”老师傅,娄天根坦言,尽管自己文化程度不高,更谈不上有什么绘画功底,但靠着揣摩和学习,画灶头画的本领练得倒还可以。一般来说,灶画大多以描绘各种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譬如鲤鱼寓意“年年有余(鱼)”、猴子坐在马上寓意“马上封侯”。其中,刘海戏金蟾、武松打虎、姜太公钓鱼等图案,在灶壁画中算是比较复杂的样式了,会画的老匠人寥寥无几。

也因此,娄师傅这份老手艺更“吃香了”。退休后,他还时常应邀为远近农户和一些农家乐“打灶头”,闲时在家,则会在纸上画灶壁画“练笔”,算得上是一直乐在其中。

枫泾镇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