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黄力之: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制
分享至:
 (3)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力之 2021-09-07 06:48
摘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

这两个相结合完整构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即中国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的国情,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两个相结合做好了,便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由于第一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已经有过相当的讨论,这里着重讨论第二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通过内在机制研究认清两种观念文化体系的性质差异

关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研究,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方法论,防止一种简单化的做法,即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中挑出一些语句,再到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寻找相类似的表述,将其整合,证明马克思主义是能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这种简单化的工作是计算机能完成的表层工作,并不能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之全部真实关系。

正确的方法论就是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即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历史的分析,揭示出在世界历史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这两套不同的观念体系是如何发生联系的,这种联系是如何演进、如何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这是一种内在机制的研究,所谓内在机制指特定系统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欲弄清楚规律,需要对系统要素进行关系研究,即这些要素是如何组织起来并运行的。

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对概念的关系,可以进行两个层面的分析。其一,按空间关系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客体文化即外来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主体文化即本土文化,这种关系产生的问题是:中华大地不仅不是文化缺失之地,而且是文化充盈甚至溢出之地,那么为什么会发生马克思主义之主流性进入?倘若没有这种进入,坚守本土文化的中国历史进程会如何?其二,按时间关系来说,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期,是在欧洲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基础上诞生的一种现代性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管源远流长,但与现代性文化相遇较晚,“传统”一词本身就意味着长时间的绵延,这种关系产生的问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时间绵延与现代性是怎样的关系,它又为什么要与具现代性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呢?只有机制研究才能回答这些问题。

根本机制是马克思主义提升了中国文化的有机构成

应该说,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是最充分了解并自觉把握这种内在机制的人。他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写道,1917年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果然一学就灵”。何谓“灵”?他展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

毛泽东的论断系统地对空间关系问题和时间关系问题做了回答:没有马克思主义由西欧、俄国而进入中国的空间运动,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是被动的,是需要激活即复兴的;而现在之所以发生了逆转,并不是别人自觉改变了对中国文化的看法,而是因为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改造并提升了中国文化的有机构成。

毛泽东的论断当然是经过了历史检验的,也是符合历史路径的。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文化的确是源远流长而且从未发生根本断裂,是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的强大精神力量。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由于地理关系的影响,中华文化除了其积极性以外,也有保守性因素的存在。特别表现在长期封建专制统治对人民精神世界的奴役,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严重束缚中国人的精神发育,阻碍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成长。因此,当欧洲自16世纪起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破除宗教禁锢,解放人的思想,进而发动工业革命开创现代性时,中国依然停留在中世纪的农业文明阶段,其观念处于因循守旧、保守僵化之状态,既看不到世界的革命性变化,也不知道自己落后多远,于是在鸦片战争中被击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挽救国家颓势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文化保守主义的局限,认识到文化变革对民族复兴之必要,于是发起新文化运动,反思并批判本土文化中的消极面,学习来自欧洲的科学与民主新思想。十月革命后,进一步从欧洲思想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推进世界向前走的思想武器,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由这种内在机制分析可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对概念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空间运动不单纯是不同文化的空间渗透。讨论这个问题,一定要记住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的另一个论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当然,说“马克思主义行”绝不意味着“中华文化传统不行”,但是,“马克思主义行”才是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重要因素。

倘若没有马克思主义而只有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不会将自己的历史进程纳入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即马克思讲的“世界历史”;不会创造性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也不会懂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懂得全球化的进步意义,不会搞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近代中国由盛到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因循守旧,畏惧变革、抱残守缺,跟不上世界发展潮流。”所谓“旧”与“残”当然是指对传统文化中某些东西的固守。只有在“马克思主义行”的意义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才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什么在马克思主义已经引领中国基本成功的今天,还要明晰地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呢?此乃历史发展到新阶段的要求。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已经赶上了时代,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但是,在当今世界上,关于民族性趋同,民族性的精神为“世界文学”(即全球一体化的文化)取代的想象,显然还有些过早,任何全球化的国家都还要在民族国家的框架内运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任重道远。无论器物与表层的文化符号在感性形态上多么显得全球一体化,但内在的民族精神之延续性要超过人们的预计。这一点,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已经提醒,人们的服饰和艺术趣味可以改变,但由宗教和语言构建的精神世界难以轻易改变。今天,中国已经崛起,但中国在由不同民族国家组成的世界上立足于什么样的文明理念呢?这是一个无可避讳的问题。中国当然需要认同全人类共同价值,但如果完全失去民族性,那中国就会无所依托。在此意义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还得继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里所有的内涵都是历史的,而非概念的。

机制分析已经说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绝不是进行话语比对就能解决的。2014年9月,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可见,习近平总书记确定的原则是“双创”即“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还是从内在机制着眼的。如果说,在与时俱进的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本质上也可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但这与对传统文化的处理是不能等量齐观的,因为,传统文化“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当然,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不能掉入“以儒(传统文化)代马(马克思主义)”的陷阱,这又是不可含糊的立场。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上观图编 图片编辑:邵竞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心特聘研究员。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