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著名政治学家王邦佐逝世,寄托哀思的话语在朋友圈刷屏……
分享至:
 (1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珍 2021-08-24 17:05
摘要:关注现实问题,强调理论研究为现实服务,是王邦佐一直以来的信条。

8月24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微信公众号“淮海中路六二二弄”发布消息: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政治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邦佐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8月24日上午8时10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7岁。

王邦佐1934年6月生于湖北,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曾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校长办公室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校长,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学术月刊》杂志社社长兼总编等,是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术贡献奖获得者。作为当代中国政治学学科的主要奠基者,王邦佐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政治学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到王邦佐,很多人都会想到上世纪那个有名的政治学讲习班。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作出关于政治学“要赶紧补课”的指示。1980年,王邦佐与孙关宏等人在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成立政治学教研室,次年即开始正式招收“文革”后的全国第一届政治学专业本科生。此后,又逐步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82年4月,复旦大学承办了有来自全国22个省市相关学科教学科研人员参加的讲习班,为当时政治学得以在全国恢复和发展培养了骨干力量。这期讲习班后来被学术界戏称为“新中国政治学的黄埔一期”。

获悉王邦佐逝世的消息,他的好友、学生等纷纷在微信朋友圈上表达哀悼怀念之情。其中,刷屏的一句话就是:“实事求是、留有余地”是我一生的行事准则。“实事求是,留有余地”是复旦大学老校长谢希德教授说的,王邦佐一直将这句话铭记于心并身体力行。在他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观点都要留有余地。王邦佐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问题放在当时的环境中进行分析。很多问题时过境迁,人们就无法理解。同样,我们也不能以今天的标准要求历史人物,提出超越时代的要求。”对于政治学的发展,他强调,理论研究要为现实服务,应将目光投放于当代中国政治的发展的现实问题上。

事实上,关注现实问题,强调理论研究为现实服务,是王邦佐一直以来的信条。记者在查阅其生前资料时发现,1958年4月18日,解放日报第3版曾经刊发过一则消息,报道了复旦大学历史系全体师生激烈争辩厚今薄古问题的情况。当时王邦佐还是一名学生,但是他与周予同教授等人持有相同的观点,认为每一个人应该根据国家的需要来考虑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老干部搞今史研究,当然很好,但老干部人数有限,因此一定要有其它力量的补充与配合。我们如果觉得自己政治水平不高,应该积极投入实际斗争,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来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不应该产生逃避现实、脱离政治的想法。”这种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深深影响了他后来的治学和处世之道。比如,针对学术界关于“中国式民主”概念上的分歧,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评价中国式民主不能用概念来评价,而要用实践来评价。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来看,它是否给人民带来福祉。”王邦佐在解放日报最后一次发表署名理论文章,关注的依然是一个现实问题。文章的标题是《围绕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文中指出“党内选举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员参与制度和党内民主监督制度,彼此之间相互会通、共同促进。……因此,在推进保障党员权利制度建设的进程中,要加强上述四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也要注意与之相关的具有操作性的制度供给。后者是前者的微观基础和支撑力量。”

斯人已逝,风骨长存。王邦佐先生,一路走好!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题图来源: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微信公众号“淮海中路六二二弄”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