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国内 > 港澳台 > 文章详情
复旦文博系的澳门女孩:为何离开中国人均GDP最高城市来上海创业?
分享至:
 (4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程祎 2021-08-20 06:01
摘要:这里欢迎一切新鲜事物。

“妈咪,如果我有机会去内地发展,你哋会唔会支持我去?”(妈咪,如果我有机会去内地发展,你们会不会支持我去?)

“好,梗係好啦。”(好,当然好呀)

得到父母的肯定回答,麦银开数月来的起伏心绪一下子被熨平了。早在去年,她就产生了离开家乡澳门、到内地去工作的想法,只是担心父母挽留,所以犹疑不决。

而且,内地如此之大,选择哪个城市好呢?她身边的朋友大多倾向于地缘相近、语言相通的广东。麦银开却不这么想,她的首选是上海。因为她在复旦大学度过了4年本科时光——或许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4年。

恰巧,今年3月,一家位于上海的设计师工作室向她抛出了橄榄枝。加之父母支持,她不再犹豫,很快收拾完行李,飞回了这片阔别已久的土地。

融入,从对话开始

与这次的轻车熟路不同,2013年,麦银开第一次来到上海,就被一种“孤零零的感觉”席卷包围。

她不适应的地方有很多,集体生活,饮食习惯,气候环境……其中最大的障碍是语言。麦银开的普通话水平足以“碾压”大部分澳门人,但她语速较慢,个别字词的发音也不十分准确。当内地同学聊得火热时,她便有些怯于开口了,更多时候只是在一旁默默听着。

转变从那年的国庆节开始。趁着假期,她和室友相约游览外滩。大家结伴走在黄浦江畔,聊起各自家乡与上海的异同,她忍不住纠正室友对澳门的误解:

“不是哦,虽然都是欧式建筑,但我们澳门的建筑不像外滩这么宏伟,更加小巧精致。”

“葡式蛋挞和港式蛋挞不一样的,葡式好吃得多。”

……

▲在麦银开手机里,还存着第一次去外滩时拍的照片

就这样,她打开了话匣子,与身边人对话的同时,也开始了与上海的对话。

麦银开就读的专业是文物与博物馆学。借助专业优势,她成了上海博物馆的一名志愿讲解员。为什么想要去当志愿者?“可能因为我接受过童军训练吧。”

她所说的童军即澳门童军总会的会员,后者是一个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民间组织,以培育良好公民为宗旨。麦银开16岁加入童军,此后每周参与群体生活,既要接受野外生存技能等“硬核”培训,也会在佛诞节寺庙组织素食活动时,帮助维持现场秩序。后来她又被吸纳进资深童军的队伍里,负责为幼童军和童军制定活动纲领。

▲童军留影

这种服务社会的责任感,长久浸润着她的生活。在西周青铜器特展上,她一遍遍讲解每个器物的形制特点与具体用途。尽管还是会把“酒池肉林”念成“酒池又林”,但这并不妨碍她和观众的互动交流。

回想起来,她最惊奇的是上海的人文艺术氛围。“能感觉到观众们很有鉴赏力,脑洞也很清奇。有些人都把我问懵了,要回去查资料或者问老师才搞明白。”

“你一个澳门人,为什么要学文博?”

“为什么要学文博?”这是麦银开常被问到的问题。

的确,这是一个相对冷僻的专业。在复旦的澳门同学圈里,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才是主流去向。麦银开成绩很好,名次始终保持在年级前五,报考热门专业没有问题,但她还是凭兴趣做出了选择。甚至用她的话来说,“我就是奔着文博系,才去了复旦”。

麦银开对中国历史以及历史载体的强烈兴趣,早早萌发于中学时期。她的母校濠江中学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1949年10月1日,时任校长杜岚顶着澳葡政府的重重压力,在濠江中学升起了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此后,每逢国庆和校庆,学校都会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从未间断。

作为国旗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她接触到的教科书大多也是与内地同步的人教版,包括物理、生物、地理和历史等学科。翻开历史教材,听老师讲中国古代史,她不禁对神秘灿烂的古代文化心驰神往;学到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她又对闻一多写下《七子之歌》时的心境感同身受。

“我是中国人,当然要学好中国史。”而文物本身自带穿越时空的魅力,通过研究器物,还原它所在的历史情境,这是麦银开最想习得的技艺。

▲麦银开(一排左一)和文博系的同学们

在复旦文博系,她的愿望实现了。4年里,她听过许多历史和考古的理论课程,也亲手描过甲骨文,做过线装书。这些学科训练让她深入理解古人的世界,同时对当下有了更加独特的认识。比如,当她听到“上海开埠前只是一个小渔村”这一惯常说法时,就大为不解。

“不是吧?说这话的人都应该去上博看看青龙镇的展览。”她从大三开始到上博实习,非常熟悉上博所做的青龙镇遗址考古发掘和展陈工作。她向记者侃侃介绍,青龙镇是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证实上海城镇发展已有千年历史,“绝不是小渔村那么简单”。

从文博角度看上海,她看到了现代化都市内蕴丰富的一面,和上海的羁绊也由此加深。

重启

碎石路,瓷路牌,妈阁庙的烟火,玫瑰堂的花窗,路环岛的习习海风和淳朴人情……家乡仍旧不可替代。和许多来内地求学的澳门年轻人一样,本科毕业以后,麦银开便回了澳门。

她先是在澳门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到了一家广告公司工作。设计本是她擅长的事,这份工作对她来说没有门槛。从家到公司的通勤距离很近,她每天两点一线地来回,心情从起初经济独立带来的轻松,慢慢变为一种百无聊赖的苦闷。

换一份工作会不会不一样?于是她到了一家酒店的人力资源部门。但相似的感觉很快还是涌了上来。

“虽然工资挺高,我却好像学不到什么东西,也看不到职业发展前景。” 澳门是中国人均GDP最高的城市,麦银开说,哪怕“划划水”,收入也还不错。而上海这家设计师工作室给出的薪资远低于原来两份工作,却令她怦然心动。原因在于,这份新工作是那样的生机勃勃,给人无限想象空间。

除了麦银开以外,团队中的另外两位同事也是复旦文博系毕业生。她们知识背景相近,审美旨趣相似,对于设计、策划的想法也总是一拍即合。在来上海之前,麦银开就经常参与线上讨论,在交流过程中更加确定遇上了“对的人”。

一群文博专业的人,想要做出怎样的产品?他们的小目标是要做一个帽子品牌,打造制帽业的“国货之光”。麦银开参与制作的几款遮阳帽,简洁而有个性,已经在电商平台上线。未来他们还将推出汉服等多条产品线,以创意设计为载体,推广传统文化。

这样的设想在上海有了更多落地的可能。她观察到,“穿衣自由”是上海街头的显著特征,“我们的原创设计从这里起步,可以更快地打开市场”。而上海浓郁的创业氛围更为他们提供了一片沃土。

此时,距离麦银开第一次来上海已有8年了。不管是在街头巷尾感受城市气韵,还是亲身体验上海公共文化生活,或者通过课堂实践理解上海历史,都让她坚信“这里欢迎一切新鲜事物”,其中包括新的品牌,新的故事,以及一名澳门女孩的全新梦想。

栏目主编:洪俊杰 文字编辑:洪俊杰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