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从“两步走”到“两个十五年”,中国式现代化究竟是怎样一条新道路?
分享至:
 (2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秦德君 2021-08-13 06:31
摘要:从“两步走”到“三步走”,再到“两个十五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呈现了内容不断完善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初创到不断拓展的历史。从“一五”到“十四五”,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现代化。从“两步走”到“三步走”,再到“两个十五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呈现了内容不断完善的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过程

1954年9月23日周恩来总理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四个现代化”,当时指的是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国防“四个现代化”。1963年1月29日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作《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讲话,提出新的“四个现代化”: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1964年12月21日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沿用这一“四个现代化”概念,并提出实施“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以“一五”为发端的经济建设经“二五”积累的基础,从“三五”开始,正式向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进发。1975年1月13日周恩来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四个现代化”目标和“两步走”战略。根据这一安排,第一步用15年,形成基础性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用10年,到2000年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至此,“四个现代化”战略和实施步骤正式确立,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发挥出巨大凝聚、激励力量。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进行新的长征”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型,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热潮,邓小平称之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翻两番”的奋斗目标,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一个重要动力站。“翻两番”即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这是一种聚焦经济总量的“增量”视野。1984年10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中外经济合作问题讨论会的全体中外代表时,进一步提出“两步走”战略:“我们第一步是实现翻两番,需要二十年,还有第二步,需要三十年到五十年,恐怕是要五十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两步加起来,正好五十年至七十年。”这个新的“两步走”,时间上越出20世纪,规划的视野延至21世纪中叶,成为后来“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先声。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系统勾画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把20世纪剩下时间与21世纪前半叶统筹规划,作出面向21世纪中叶的整体擘画。经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的发展,1995年提前实现原定2000年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在此基础上,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跨世纪战略”,指出“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强调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必须解决好的两大重大课题。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作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实施“两个十五年”现代化建设的安排。这一战略安排,使小康社会后中国下一步现代化路线图更为清晰,阶段性操作目标更为具体。相较于1988年邓小平阐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现代化构想,十九大提出的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发展型”全景式的中国式现代化蓝图。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突出特点

从中国现代化历史过程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领导现代化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1954年9月毛泽东《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中的这段话,是对党领导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高度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历史过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党推动现代化,而是在对人类发展历史总体把握和强烈的民族关怀下,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择定、擘画;通过政治领导拨正航向,从现代化总体战略到阶段实施战略,不断凝聚人民力量,不断突破重点。

二是坚持正确的现代化发展战略。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势能差距拉大。面对以国家为单位的全球性竞争,20世纪50-60年代很多国家采取经济、科技“高投资”战略或“增长”战略,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实施这一战略后,经济发展有所加快,却并未真正实现赶超目标,相反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科技水平、发展基础、发展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落差进一步拉大,民众贫困和两极分化加剧。发达国家则凭借其强大综合国力,推行霸权,主导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控制他国经济、政治,挤压发展中国家发展空间。面对全球形势和格局的变化,我国从一开始就显现了清醒和自觉,审时度势。如改革开放后不久,1979年4月主管经济的李先念副总理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对于在中国究竟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大家都应该很好地研究,以求得一个统一的、比较正确的认识。”改革开放后,我国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新时代以来,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迈出了更为坚实的步伐。

三是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现代化核心目标。如在“十四五”发展目标中,人被放到非常突出的位置;在2035年远景目标中,“人的全面发展”要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要达到新高度,这些都彰显了人在现代化中的价值定位。“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把人民放在现代化事业的中心地位,一切围绕实现人民利益展开,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这两大特质,凸显了人的价值本位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法理地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性”更为彰显。

四是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共进。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绿色生态整体建设,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坚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20世纪50年代提出“四个现代化”、80年代提出“三大任务”,到提出“小康社会”建设战略,再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完成脱贫攻坚、开启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确定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1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现代化,始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发展观。这一显著“中国特色”,同时也反映了人类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世界历史意义,即人类“文明型”现代化发展,不是单线突进的,而是“器物—制度—人”内在联动的,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共进的。

作者为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政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上观图编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