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软实力“加速”,一座城市才会有未来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一 2021-08-07 06:04
摘要:软实力为城市的崛起提供了可能。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探寻,屹立于世界城市之林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答案逐渐清晰———不仅仅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就,核心竞争力还包括软实力在城市中的体现。

在全球化时代,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识。越来越多的人坚信,软实力就是硬道理。

显然,优越的文化、现代的治理、法治的规范以及都市的魅力一直吸引着人们,它们镌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处肌理中,也只有彰显了它们,才能造就一座伟大的城市。

「品格
形成了独特的力量」

软实力并非新概念。在很长的时间里,它都是无形的存在,而且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1990年,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约瑟夫·奈首次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在《美国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中,他对美国未来的实力进行了分析,认为传统的经济和军事手段已经不足以解释许多现象,于是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2001年,约瑟夫·奈在《美国霸权的困惑》中再次提到了软实力。对软实力理论的系统阐释,则集中体现在约瑟夫·奈于2004年出版的专门以《软实力》命名的书中。2012年12月,约瑟夫·奈在其为《软实力》中译本所写的序言中,再次对软实力概念进行了修正。

什么是软实力?约瑟夫·奈做了自己的界定。他指出,实力就是做事的能力、得偿所愿的能力,是对他人行为施加影响并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因而,软实力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在国际事务中通过吸引力,而不是通过威胁或强制来实现自己所期望目标的能力。

在约瑟夫·奈看来,软实力并不是国家的禁脔。在人类行为的各个层面都可以找到软实力,我们每个人每天也都在运用软实力。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软实力尤为重要。约瑟夫·奈在书中提到,一座城市的软实力会在城市的品格上有所体现。世界著名城市都有鲜明的城市精神品格,对城市软实力具有引领性、决定性作用。历经时光洗礼,城市精神内化为城市软实力之基,推动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跃升。

在《城市的精神Ⅰ:全球化时代,城市何以安顿我们》中,有“在中国最受欢迎的外国学者之一”之称的贝淡宁和艾维纳用街头漫步和聊天的方式考察了世界极具吸引力的九大城市:耶路撒冷、蒙特利尔、新加坡、中国香港、北京、巴黎、牛津、柏林、纽约,不仅描绘了每个城市丰富多彩的历史,还从小说、诗歌、传记、旅游指南、建筑标记及作者的亲身经历等多种素材中撷取资料论证其观点,论述了每个城市的精神是如何体现在各自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生活中的。他们希望用轻松的方式、严谨的哲学和社会学思维帮助当代人在城市中寻求更美好的生活。

为了寻找中国城市的软实力,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博士、教授迪特·哈森普鲁格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在中国多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大连、青岛、宁波、深圳等多个城市,同时也参与了部分城市的建设实践和决策。可以说,迪特·哈森普鲁格的《中国城市密码》是破译当代中国城市社会文化密码的一本不可多得之作,其独特之处在于作者迪特·哈森普鲁格同时有着西方的背景和中国的经历,可以用对比性的叙述手法和深入的洞察帮助国人跳出自身的认识局限,更加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的城市问题。

在跨越文化的对比视角中,迪特·哈森普鲁格深入细致地剖析了中国当下城市空间的种种现象,追踪其内涵和本质,包括城市公共空间、居住小区、色彩和灯光装扮的街道景观、宽阔大道、垂直街区构成的紧凑城市等丰富内容。他努力探寻的是当代中国城市空间生产中的“中国特性”。

「文化
渗透到城市的细胞里」

提升软实力,文化是重要的力量来源。

上海这座城市,就充满了文化的力量,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传统与现代相遇,东西方文化融合。多元和开放是上海的主要特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共同发展是其独有特征。“就是这样一座城市,才能成为光明的摇篮。”历史学家熊月之说。

什么是“光明的摇篮”?上海为什么能成为“近代中国的光明的摇篮”?

无疑,江南文化的传承积淀,海派文化的独树一帜,百年党史孕育的红色文化,给上海这座城市带来了丰厚的滋养。

要说清楚上海为什么会成为“近代中国光明的摇篮”,则必须要说清楚近代上海的城市特质,上海在全国的地位、上海在全球的位置、上海与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等。而答案就在熊月之所著的《光明的摇篮》里。

正如熊月之所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这个“容器”可以促使人类文明的成果不断增多、不断丰富。城市这个“容器”也会促使人类社会不断化育出有生命含义的符号和象征,化育出人类的各种行为模式,城市可以集中展现人类文明的全部重要含义。

美国城市规划理论家、历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所著的《城市文化》发表于1938年,一经出版就获得了整个评论界的赞誉,公众将它评价为关于城市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芒福德论述的城市史就是文明史,城市凝聚了文明的力量与文化,保存了社会遗产。

芒福德尤其肯定了各民族各时期的时令庆典和仪节活动的意义,他认为这些活动会绽放成为一幕幕栩栩如生的历史事件和戏剧性场面,映现出一个全新而又有自主意识的人类社会。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研究员陈圣来非常认同这样的观点。他在《城市的秉性:大型特色活动与特色文化城市研究》中提到,某种程度上,大型特色活动是城市的救赎,是城市重塑和再生的一剂良药,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大型特色文化活动锤炼和塑造城市独具特色的品格和风范。

大型特色活动都是阶段性的,然而通过这些大型活动无形中却为每座城市留下一种积淀。陈圣来认为,这种积淀会弥漫在城市的每寸空间,渗透在城市的细胞里,慢慢发酵,日久形成城市的一种气质。

如今,基于文化和创意理念之上的“创意城市”也成为颇受欢迎的新战略和新标签。《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更新》一书提出这样的观点:创意已经成为一个饱受赞誉的词语,未来它将决定全球众多城市的话语权。

创意被看作“城市更新”的关键动力———这是一次成功的认知转变,标志着城市更新正在从单单建设舒适宜居的环境以实现城市结构转型向着目标更加综合的下一个时代发展。

「治理
城市成为一件艺术品」

我们追逐的城市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城市吗?

这是一直萦绕在知名城市历史学家维托尔德·雷布琴斯基脑中的问题。

他走访了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经过十余年的调查和研究,得出结论:我们追逐的城市和我们需要的城市并非一致;我们可以想象我们所要的城市生活,但是,我们还要考虑实现这种城市生活的可能性。《嬗变的大都市:关于城市的一些观念》这本书不是关于城市“应该”如何,而是它们实际上成了什么样子。

维托尔德·雷布琴斯基发现,如果说20世纪是“规划的时代”,那么,美国现在正处在“市场的时代”,开发商营造着美国21世纪的城市:混合使用、生活在市中心、多样性、高密度和追求宜居。这个资源枯竭、经济不稳定和人类需求正在变化的时代正在挑战美国人既有的人类生活和城市生活的观念。

关于城市,我们已经听了太多罗马、巴黎或是威尼斯的古老故事。水源、食物和交通曾决定着一个城市的繁荣与发展。但是迪耶·萨迪奇所著的《城市的语言》展示了现代城市不一样的生长逻辑。在全球水资源最为匮乏的沙漠国家阿联酋,发展出了拥有全球最高建筑和最大人工岛的旅游城市迪拜;世界市值最高的四家公司,有三家诞生于美国旧金山湾区一片弃用的海军基地,这里不是一个行政区域,在地图上甚至找不到名字,却因其孕育的高科技产业而得名“硅谷”。

当技术的发展使得自然因素不再成为人类开拓城市的阻碍,是什么定义了现代城市?作者迪耶·萨迪奇通过本书证明,城市既是一件艺术品,也是一个道德系统和技术体系,同时反映着一种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城市的治理观念和方式至关重要。无疑,城市治理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如今,“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已成为上海城市治理的名片。两张网建设,不仅有技术,更有温度,也为善治城市打下了基底。智慧城市是大数据、互联网时代公认的城市治理方式。

作为全球智慧城市研究的学者,安东尼·汤森在著作《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未来》之中,描绘了智慧城市的蓝图,阐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思想、经验和案例。汤森将智慧城市定义为“信息技术与基础设施、建筑、日常物品甚至与我们的身体相结合进而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的地方”。人类正处于互联网引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中期,层出不穷的信息技术创新正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城市的面貌。

以信息为决策,以意义为导向,以民众为本位,这便是智慧城市的建设理念。《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未来》无疑在理论和案例范本上为我们引领了智慧城市未来的方向,而如何在互联网浪潮中有效融合这些历史性的力量,利用最新技术最大限度造福人类的探索还刚刚开始。

「宜居
对一座城市的真诚认可」

软实力的提升,不仅事关国家战略、发展大局,也与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个人息息相关。

当我们动情描绘“既讲规则秩序、又显蓬勃活力,既有国际风范、又有东方神韵,既能各美其美、又能美美与共,既可触摸历史、又能拥抱未来,既崇尚人人奋斗出彩、又体现处处守望相助”那样一种干事创业热土、幸福生活乐园的生动图景时,其中包含的绝不仅是城市软实力发展的各种要素,也寄托着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追求。宜居,是我们对一座城市的真诚认可。

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丹麦建筑师扬·盖尔提出了判断城市空间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这个城市是不是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为什么有些城市空间让你觉得舒适、安全,愿意长时间停留,而有些空间则让你只想竖着领子赶紧逃离?

城市设计的核心是人,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是唯一的评判者。他们感觉到舒适、愿意停留、有各种活动发生的就是好的空间。好的城市设计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及心理的需求,在生理上要符合人的感官特点,在心理上要让人有安全感,就会让人愿意停留其中,人与人之间产生无限可能。

世界著名建筑师艾里尔·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追求的是什么。艾里尔·沙里宁想看的,莫过于一座城市的建筑。

建筑是活着的历史,也是可以触摸的时代记忆。城市的特色是先天的,它并不体现为千篇一律的摩天大楼,而是呈现为各个时代、各具风格特点的历史建筑。这些建筑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蕴含着地域文化特色,充盈着不同的建筑智慧。

正如罗恩·穆尔在《我们为何建造》中所说:建筑始于其缔造者的欲望,不论是为了安全、庄严、庇护还是归属感。建成后,它会影响其体验者与使用者的情感,而他们的欲望继续塑造并改变着它。

如果让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解释建筑的意义,他会这样说:建筑和街道最终就是要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

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表达这样的观点,他所处的“那个时期的城市建设是以经济发展为目标”,街道是缺失“美”的。街道是当地居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建造起来的,其建造方式同自然条件、人有关,“当我们认清自己的自然风土,创造有人情味的街道时,至少应看清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他所提倡的“街道的美学”———从根本上是为了人的,是肯定人的存在的。由此可见,芦原义信不仅为日本的街道建设寻找基础性通用美学原则,更强调的是将其与当地居民的生活与文化充分融合。

简而言之,芦原义信所提倡的理念中,美学只是基础和原则,更重要的是能形成充分反映当地自然风土和居民生活、充满人情味和生活美的街道。总而言之,城市建造的初心便是,适合人的、宜居的城市。

「法治
城市建设的一道“屏障”」

探究城市繁荣与衰败,及其法治与制度的秘密,美国城市规划师简·雅各布斯所著的《城市经济三部曲》一定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

城市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经济的重要性,本来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然而,《城市经济三部曲》得出了城市和城市经济先于乡村和乡村经济出现的惊人结论,彻底颠覆了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们数百年来的推断。雅各布斯认为,聚居、交通、贸易、分工、语言文字……所有这些人类跨入文明时代所必需的要素都与城市的诞生密不可分。城市主宰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城市的兴衰影响着广阔的腹地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有效率的城市未必能发展得好,相反,存在必要的无效率的城市反而会繁荣发展。本书层层递进,生动地讲述了世界史上许多城市生老病死的真实故事,为我们解开了城市发展之谜,开启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思路。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法律与制度的保障。在《法治中国丛书:法治东西》中,你便可以看到作者於兴中多年来对“法治”这一人类社会文化现象思考的结果。

一个和谐、文明、宜居的城市,必然是一个法制健全、公民法律素质高的城市。因此,可以这样说,建设法治城市是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所谓法治城市,就是城市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法治化,是指法律在城市生活、管理、运行过程中处于最高地位,并实现对城市生活方方面面的综合性控制和管理,从而形成具有良好、稳定的法律秩序的城市。

同样的观点,在《城市的兴衰:基于经济、社会、制度的逻辑》中也有所体现。

城市是矛盾和困难集中之处,经济学家郑荣华对此毫不回避。在书中,郑荣华谈及城中村问题、城市改造中价值融合与利益分配的矛盾、城市化发展与农业安全的矛盾、城市治理与经济增长的摩擦等方面,探究了“后城市化”时代的城市发展路径。

如何巩固过去城市化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建立一套城市治理的机制,有效地纠正和弥补城市化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病”和城市蔓延带来的农业危机,是《城市的兴衰:基于经济、社会、制度的逻辑》想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郑荣华力图建立一个从“共生”到“共享”的城市发展理念,以期为中国城市化中后期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参考。

「竞争
软实力成为新的焦点」

全球化时代,一座城市的软实力提升,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城市通过软实力的“加速”,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其理念与精神。

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城市功能也呈现从单一工业中心到经济中心,到四个中心,再到全球城市的脉络演进特征。

《从经济中心城市到全球城市: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结合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布局,分析了上海全球城市演进的历史背景,也探讨了上海的城市功能、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等的变迁。

从东海之滨的小渔村,到霓虹流溢的外滩;从一片片阡陌的浦东,到高楼林立的陆家嘴……是什么在推动这座奇迹频发的城市?如果和纽约、伦敦、东京等全球城市对比,上海有哪些优势,又在哪些方面可以有所提升?类似问题的答案都在《从经济中心城市到全球城市: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有所呈现。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主宰国际关系的主要是政治、军事、经济等传统实力因素,但软实力始终是影响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变量。古典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汉斯·摩根索在其经典著作《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中提到,“优越文化和更富有吸引力的政治哲学的说服力”显然要比诉诸军事、经济手段更有效,因为“它的目的不是征服领土和控制经济生活,而是征服和控制人民的心灵,以此作为改变国家之间权力关系的手段”。

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说过:“如果说‘20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那么21世纪则是真正的‘城市的世纪’,甚至可以说是‘大城市的世纪’。”

未来,全球化的国际竞争就藏在中心城市的发展之中,而软实力则为城市的崛起提供了可能。

(题图:孟雨涵 摄)

栏目主编:顾学文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