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揭秘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纪念日 | 第21期解放书单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孙颙 2021-08-07 06:01
摘要:面对那段纷繁的历史,作者敢于截取最精彩的历史片段,展现人物性格,暗示他们今后的发展趋势

史书筋脉中流淌文学热血

■ 作家、出版人 孙颙

吴海勇的《伟大纪念日》是一部特别的党史著作。说它是史,却无惯常的“史书”体例。我习惯性地先行浏览目录上的提要,读罢二十节大纲,猜不透作者顺着哪条路径行走。于是,我打开正文,按文学作品“法无定法”的思维去解读。仔细看下去,并非故事情节为主的叙述手法,依然是厚实的史料支撑着框架。虚构想象甚少,作者的主观臆测判断也极为少见。大段引用权威性的史料,体现出作者研究的深入与严谨。

与板着脸讲史的饱学之士不同,吴海勇的文字很活泼,推进的步履相当轻盈,不时抓取生动的细节,抵消史料堆积的压抑感。我开始意识到,本书的重要特色,是在史书可靠的筋脉中,流淌着文学的热血。

 《伟大纪念日》的写作目标是清晰的,作品构成的逻辑也十分完整。作者选取了别出心裁的样式,来剪取史料。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纪念日,究竟是在什么时候、什么背景下逐步明确起来的?作品中时间的主轴,是1935年到1938年(大量闪回的史料不受所限),空间的区域相当宏阔,从红军长征抵达的陕北山沟,到莫斯科共产国际大会的现场,从南京国民党政府的中枢,到上海各界人士的府邸,如此等等,以翔实的史料和丰富的细节描绘的时空,把我们拉回那个难忘的年代,不但是中国革命命运攸关的年头,与王明以及张国焘的斗争十分艰苦,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这些大背景,经吴海勇仔细梳理,穿针引线,与本书的主题实现了融会贯通。正是在中流击水的搏斗中,在内外压迫的艰难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在纪念抗战一周年的那个七月,同时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十七年。那是何等令人感叹的披荆斩棘的岁月!

本书艺术上的成功,在于能让读者如临现场。面对那段纷繁的历史,作者敢于截取最精彩的历史片段,展现人物性格,暗示他们今后的发展趋势。比如,共产国际大会现场的人物集锦,王明、康生的言谈举止相当生动丰满,没有刻意的褒贬,却十分清晰地预示了今后党内斗争的脉络。更为精彩之笔,是写出了到莫斯科开会唯一的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他在莫斯科介绍中国革命的艰难与伟大,令人印象深刻。同时,他对康生、王明等人企图取代中共中央的图谋,进行了沉稳而坚决的斗争,在这些史料的整理和取用上,作者颇见功力。长征之后,张国焘与中共渐行渐远的史实,我们在别的著作中也有所了解,但是,吴海勇以充沛的资料,证实了张闻天同志在那段困难的日子里所做的奉献,扩展了我们的视野。

阅读本书,“史”的线条不像一般史书那么清晰,跳跃闪回的内容相当多。最后,当我读到作者的后记,我开始明白他的苦衷。作者原先的构思,是希望创作一部厚实的史料性的电影,把那段丰厚的历史具象地展现给观众。可惜,他写出初稿,尝试了多家合作方,没有电影方面的人士敢于接纳。说句大胆的话,电影界编故事的能力、演绎情节的能力、触动观众泪点的能力,还有特技拍摄的能力,已经出神入化,但是,具备深入认知历史、抽象表现历史的本事的人才,恐怕还要假以时日,方能成长起来。吴海勇把电影剧本化作纸质读物,总算把花费无数心血构思而成的作品,奉献给了读者,我为之叫好!

写红色历史的作品,因为同类题材往往有多人尝试过,想写得别开生面,确实不易。这部作品,在史料的拓展和深入挖掘方面,着力甚多,这与作者从事的专业相关。而整体构思上的创新和文学手法的穿插运用,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强调作者的创造力,忌讳千篇一律,是检验任何作品的基本条件。本书所体现的红色历史的个性化书写,值得同行学习。


《伟大纪念日》
吴海勇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施晨露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