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关键要引领什么?
分享至:
 (71)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何立胜 2021-07-20 06:31
摘要:浦东步入新发展阶段,肩负起新使命,踏上了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刚过而立之年的浦东新区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日前正式发布。《意见》赋予浦东新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任务,明确了浦东新的战略定位。《意见》既传递出我国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矢志不渝迈向现代化的坚定决心,又标志着浦东步入新发展阶段,肩负起新使命,踏上了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以思想解放为引领,做改革新突破、开放新突围的引领者

浦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轴上的鲜明坐标,开发开放伊始,就面临如何以思想解放引领改革先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所谓突围,就是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等重重包围中,披荆斩棘,开出一条新路。

从浦东率先推动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到创设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平台;从首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到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从率先建立证券市场到科创板实施注册制;从要素流动型开放到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等等,浦东开发开放每向前走一步都不轻松,都是不断突围的结果。

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当年,很多新问题都是未曾碰到过的,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继续以更大决心冲破观念的束缚,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不断砥砺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的改革勇气。

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试点,做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

《意见》提出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为引领,在全域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和国家改革发展全局安排,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加快探索具有更强国际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安排。

一是积极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试点,发挥好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的试验田作用。对标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主动对接国际上通行的、惯性的制度规则,让企业能够在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制度环境下开展经营业务。先行先试实施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优化完善商业行为数据的跨境流动制度,制定放宽市场准入的特别措施清单,关键是实现由边境开放政策向边境内开放政策延续,率先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互衔接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同时,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增创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积极探索放宽金融、电信、交通运输、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市场准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与“证照分离”改革,推进“一业一证”改革,探索建立“一证准营”的行业综合许可制度,在生产经营许可、项目投资审批、证明事项等领域,推行告知承诺,实现政府提供标准或制度要求,企业或个人作出承诺,过程监管,失信惩戒。

二是率先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的负面清单管理,坚持平等保护各类所有制经济产权,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障竞争中性政策的落实,保障不同市场主体在法律上平起平坐,实现公平竞争;把完善市场主体登记管理的好做法上升为制度规范,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努力构建公平、规范、高效的国内统一大市场,促使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

三是政府作为制度供给主体,切实地瞄准企业经营发展中的痛点、难点,运用智慧、普惠的服务手段和方式,有效提高企业的感受度、获得感。率先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智能服务,优化拓展“一网通办”的流程、内容等。

四是统筹对内对外开放,做好平台,努力在长三角区域牵头合作上下大功夫,在国际国内联通上下硬功夫,在做强浦东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上下苦功夫,强化相关的法律、会计、咨询、广告、质评等专业服务,为长三角企业走向国际提供支撑。

全力做强创新新引擎,做自主创新发展的新标杆

创新可实现可持续增长,通过创新对冲报酬递减,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以自主创新发展为根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

一是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布局和建设一批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开展全球科技协同创新。集聚高水平创新主体,吸引一批科研机构和著名高校等,建设国家级科研中心,建设大科学设施、科研实验室。

二是聚焦关键领域,打造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强科技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凝聚合力、联合攻关实施重大攻关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加快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研发等,既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新优势,着力增强创新成果源头供给能力,又要充分发挥我国庞大市场规模的优势,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开放协同转化机制。

三是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要让资本和创新形成内生互动的乘数效应,最重要的是从制度上和机制设计上促进创新和资本的融合和良性循环,形成创新系统和产业生态系统。围绕人工智能、算法与智能网联汽车建设示范区,实施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技术攻关和基础再造工程,建设一批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与生产加工平台。

四是始终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建设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要鼓励企业创新,激发企业家精神,激发社会创新发展的活力,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对标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高标准实施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做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的引领者

《意见》要求聚焦基础性和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措施,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出发来谋划设计改革,加强重大制度创新的充分联动和衔接配套,支持浦东开展综合性改革试点,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一是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在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如深化政府职能转变、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科技体制创新等系列改革方案的协同高效上率先试验,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放大改革综合效应。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全面依法平等保护民营经济、外商投资等合法权益。

二是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强化创新政府服务管理方式,形成更多具有首创性、引领性的制度创新成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率先建立行业综合许可和综合监管制度,加强各部门各领域协同放权、放管衔接、联动服务。健全要素市场一体化运行机制,深化用地、用能等制度改革,深化产业用地“标准化”出让方式改革,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探索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等。

三是切实瞄准企业痛点、难点,实现在改革攻坚克难上新突破。制定浦东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深化“一业一证”改革,积极推进商事登记确认制和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试点;实施以能耗强度为核心、能源消费总量保持适度弹性的用能控制制度,推动审批前置加快预审,在项目签约后,将原本要等项目“拿地”后才开展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等审批环节,前置到“拿地”前预审等。

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做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引领区

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要面向未来,面向国际,更好发挥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枢纽功能,发挥好浦东的龙头辐射作用,更加主动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不仅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更好发挥龙头辐射作用,而且要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功能高地,聚集全球的资金、信息技术、人才资源等。

一是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和制度。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打造国际资管、融资租赁、金融科技三个高地,大力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跨境贸易结构、海外融资服务,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更好服务和引领实体经济发展。

二是率先构建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体系,打造我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发展和治理的新高地,实行高起点、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在高水平开放中成为联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重要桥梁,成为配置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的重要枢纽。

三是加快发展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实现从投资总部向运营总部、供应链总部、结算总部转变,从单功能总部向复合功能总部拓展转变,推动地区总部升级为亚太总部、全球总部,进而推动浦东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重要枢纽。

四是充分发挥我国内需市场庞大且不断升级的优势,集聚全球先进生产要素,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跨境交付、人才流动等开放模式,并引导外资以建链、强链、补链的形式投向新兴服务业。

着力创造高品质供给,做扩大国内需求的典范引领者

《意见》提出,加快建设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上海旅游品牌。高质量产品供给,实质是增加高品质商品和服务供给,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

一是充分发挥浦东先进制造和贸易航运枢纽优势,推动消费平台和流通中心建设,探索放宽电信服务、医疗健康等服务消费市场外资准入限制,促进服务供给体系升级,深化实施境外旅客离境“即买即退”措施。

二是支持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举办上海消费促进系列活动。充实丰富在线医疗、在线文体等线上消费业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通过着力创造高品质服务供给,引领带动国内消费升级,打造面向全球市场的新品首发地,引领消费潮流的风向标,建设国际消费中心。

创新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做现代城市治理的示范样板

一是要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加快建设智慧城市,率先构建经济、社会、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深化“一网通办”,通过人工智能的赋能,实现从“能办”向“好办、愿办”转变,推动政务服务全方位、全领域、零距离服务,提高改革的实效性。

二是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持续创造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水平。

三是构建和谐优美生态环境。城市治理水平如何,要以老百姓的感受作为改革成效的第一评价标准。持续创新完善城市治理,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创新完善城市治理体系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打造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宜居宜业的城市治理样板。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务部主任、长三角研究院执行院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孟雨涵 摄影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