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探寻“七一”重要讲话中的“价值”观
分享至:
 (4)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多 金莉黎 2021-07-23 06:35
摘要: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树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价值导向。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7月10日,由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凝心聚力研究”课题组主办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暨第二届价值研究工作坊”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与会的上海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家学者围绕“七一”重要讲话尤其是其中的价值观,进行了学术交流。

“两化两创造”内涵深远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涵锦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博大精深、意义深远,需要我们全面、准确把握。从历史、理论、实践的有机统一中学懂、弄通、做实“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和要求。以讲话提出的“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来讲,可联系建党95周年“七一”讲话提出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的八个“就要”,可联系建党90周年“七一”讲话提出的“在前进道路上”中的六个“要继续”,可联系建党80周年“七一”讲话中总结的80年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

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全人类共同价值”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赵勇教授表示,“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价值立场的明确表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价值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着眼于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的“中国之问”和“世界之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示了理论自主创新的世界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要反映植根传统的中国话语阐释,还要具有反映时代特征的世界眼光。全人类共同价值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中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为化解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彰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张。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耿步健教授认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理由是: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曾提出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内容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就是为了“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此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也是为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就是为了给全人类提供一个共同认同和接受的价值标准,形成价值共识,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指导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和全球新秩序的构建。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教授认为,从出场逻辑看,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阶段,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更是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关键内容,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价值遵循。从核心内涵看,把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作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这是不同于西方“普世价值”的话语构建,充分彰显了非西方国家的话语自觉。从构建策略看,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一要融入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二是充分彰显中国在推动价值共识进程中的主体作用,三要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中得到倡导,四是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增强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五是要在引领国际格局新秩序之中得到广泛传播。

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体现在建党精神中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国民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是有其深厚的学理基础的,它是唯物史观在具体历史过程中的价值表达。与其他政党的价值观相比,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具有三个方面的比较优势:一是从价值目标看,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与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具有内在一致性,它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二是从价值实践过程看,共产党人强调从“现实的人”的“现实的需要”出发,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因而这种价值观是具体的、历史的,它具有直接现实性。三是从价值观的具体内容看,无产阶级的价值观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以一种“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价值观来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鲍金认为,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对于平等价值观的理解和把握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境中来正确理解平等的价值观。从表现形态看,平等分为形式层面的平等和实质层面的平等。形式平等是一种权利的平等,形式平等的精髓是一视同仁、适用唯一的原则,这种平等在确保每个当事主体在享受到特定角度的同样机会时,却无法照顾到每个当事主体在其他众多角度下多样化的状况与需要,从而无法造就美好社会与理想社会。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不能停留于形式平等,而要实现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的统一,不仅从程序、机会、权利等角度完善平等,还要从人们的真实需要、整体过程、实质结果等角度实现更高程度的平等,这是平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精髓要义与实质要求。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邱仁富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既总结历史又开辟未来,彰显了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价值的优势,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提供了根本遵循。他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征在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从诞生之日起就树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价值导向。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飞跃的过程中锻造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价值观,主要体现为中华民族谋求独立、人民解放的价值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的价值观;为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而凝心聚力的价值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等方面内涵。中国共产党以中国价值为引领,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价值引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价值、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价值意蕴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胡绪明教授认为,中国道路具有五个方面的价值意蕴。一是中国道路的政治性。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在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中之所以能够书写恢宏史诗、取得伟大成就,归根结底在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中国道路在不同历史时期提供根本政治方向。二是中国道路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基本原理,彰显了中国道路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特质。三是中国道路的创造性。中国道路的创造性本质源于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三者的有机统一,使得中国道路超越了以往现代性类型,表现为新现代性文明特质。四是中国道路的主体性。要从根本上结束被动挨打局面、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在思想观念层面发动一场伟大彻底的思想革命,使得整个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思想观念深处实现思想解放、文化自觉,深刻理解现代文明的主体性原则。五是中国道路的正义性。中国道路始终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价值目标,旨在以中国的新道路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张娜副教授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强国之路正是马克思这一现代性批判思想的现实样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其价值形态。无论是中国的现代化之路,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优越性在于它们是马克思对现代性扬弃思想的具体化,即在充分肯定主体性自由的基础上,通过关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存在状态来实现现实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