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上海一周 > 文章详情
【上海一周】AI@黄浦江
分享至:
 (30)
 (8)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2021-07-14 20:07
摘要:有些方面“未来已来”,有些方面未来还未来,但人们已经需要去想象未来。

上周的上海,有两件持续推进多年的事,被放到聚光灯下。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办到第四年——7月8日,第四届大会如期在沪开幕。会前一天的上海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会议上,各路大咖汇聚一堂把脉支招。

黄浦江两岸滨江岸线贯通和公共空间开放,也在历年工作基础上不断拓展延伸。7月9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乘船沿江而下,从奉贤闵行交界的浦江第一湾至宝山浦东之间的吴淞口,专题调研黄浦江沿岸地区规划建设。

一件事连做多年,势必意味着持续向广度和深度进发。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举办地也在黄浦江畔,这让两个看似无甚关系的议题有了某种特别的交集。

而在刚刚用一次市委全会对城市软实力进行专题部署后,无论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层发力,还是“一江一河”沿岸的规划营造,都与城市软实力具有强关联。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已被视为提升城市软实力的一个特殊载体和平台。前一周的市委季度工作会议上,谈及提升软实力应“善于凝练具体的载体平台”时,就曾点到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借由这个平台,上海在近四年间对人工智能投入重兵,力求打造人工智能“上海高地”。而这种投入,并不止于单纯的技术性投入。

在大会开幕前召开的上海人工智能战略专家咨询会议上,李强就表示,上海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为重要平台,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发展,逐步构筑起完整产业链、推开大规模场景应用、建起制度供给的“四梁八柱”。

次日的开幕式上,他进一步表示,上海要更加有力发挥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努力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最佳试验场和重要风向标,让智能时代的美好图景在上海这座城市得到充分演绎和生动展现”。

就在“十四五”伊始,上海正式将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定为迈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发展人工智能,亦被置于这个大背景下——作为一项引领性、变革性技术,人工智能被视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以此为牵引,上海需要“在打造智能经济、创造智享生活、塑造智慧治理上迈出更大步伐”。

显然,发展人工智能,目光不仅停留于人工智能。这是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办四届后,各方愈加明确的一个共识。与整座城市的数字化转型一样,人工智能领域要打造“上海高地”,不只是一个技术高地、产业高地,更是一个系统性的经济高地、治理高地。

如同在多个场合被强调的那样,人工智能正在“赋能百业”,这种赋能同时是对整座城市、整个社会治理方式的赋能,应当为经济社会的运行效能带来一次迭代升级。

李强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指出,当前应当是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时代,群智赋能、共创分享的时代,也应当更好成为普惠包容、协同治理的时代。要热情拥抱潮流、拥抱未来,理性应对风险、应对挑战,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让人工智能真正为人所用、为人类造福。

显然,上海除了用力追逐前沿科技,掌握关键技术领域的控制权,进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同样要在技术应用的各个领域展现出一些先见之明和平衡之道。要看得到表象背后的深层问题,要拿捏好技术突飞猛进和制度、规则、社会伦理等方面的稳定平衡。

制度、规则、伦理、文化……诸多要素叠加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系统性的人工智能发展生态,也是一座谋求数字化转型的城市所应当具有的生态。构建这个生态,并由这个生态来进一步反哺前沿科技、新兴产业方面的升级,正是上海当下需要着力之处。

这是一种对前沿创新给予足够开放包容,同时善于明确规则边界、保持“向善”路径的生态,是善于用及时、准确、高质量的制度供给来呵护创新突破、守护公平正义的生态,也是能够对城市生产、运行、生活等各领域实现赋能,并最终增添社会福祉、带来技术红利的生态。

简而言之,技术侧重硬实力,生态侧重软实力,软硬结合形成的综合能力,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而对城市的空间营造来说,在前期大手笔的开拓之后,进一步的巩固延伸拓展、功能品质提升,亦考验综合能力。

李强将黄浦江沿岸视为上海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强化城市核心功能、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空间载体。上周这次途经8个区、贯通黄浦江中下游的调研,形式上并不多见,至少释放了几层重要信号。

其一,黄浦江两岸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将在前一轮45公里岸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上下游逐步延伸。

其二,沿江空间的软环境得到进一步强调。滨江公共空间开放,首要凸显的是其可达性、公共性,突出市民在其间的体验感。这也是此前多年得到反复重申的关键。

此番调研,市领导再度表示,黄浦江沿岸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上下更大功夫,“建好优美生态廊道、美好生活秀带、宜居宜业空间”。

调研尾声下船登岸的选点也颇有深意:在上海滨江森林公园,李强专门了解了公园规划设计情况,并特别提到上海正在推进的“环城生态公园带”和“千座公园计划”——用李强的话说,上海要实现“公共空间更加开放、生态效应更加显著、文化特征更加凸显、景观形象更加宜人”,而黄浦江沿岸显然应当成为样板。

其三,更强调了空间开放对后续发展的带动意义——整个滨江沿岸明确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贸易、文化创意、科创研发功能汇聚地,人文内涵丰富的城市公共客厅,具有高能级生态效应的城市生态廊道”,而上海提给沿岸规划建设的十六字方针——“发展为要、人民为本、生态为基、文化为魂”,亦以发展打头。

也就是说,这片空间,终究要成为上海功能提升、能级跃升的重要载体和支点。原先的碎片空间经过清理、整合、开放之后,要进一步注入什么,无疑是更深层的考验。

调研途中,李强专程下船去了一趟杨浦的复兴岛。这个黄浦江内唯一的封闭式内陆岛,曾是工业仓储重地,如今被“留白”多年,开发极其审慎,就是为了留出一块剑指长远的“未来空间”。

李强表示,对复兴岛的规划,要“保持定力、静下心来,深化研究、精心打造”,锚定城市长远发展的愿景目标,根据黄浦江沿岸整体统筹要求,在一张底板上把各方面的规划整合进去,真正为子孙后代留有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简而言之,现在的“战略留白”,是将来“无限可能”的基础。

这恰恰是上海需要建立的一种视野——谋当下,更是为了谋长远。有些方面“未来已来”,有些方面未来还未来,但人们已经需要去想象未来。

某种意义上,人工智能和黄浦江,就是两件代表未来的事。往大了说,整座城市的软实力,亦早已明确应当包含一个特别的要素:“未来感”

题图来源:孟雨涵 摄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文中图摄影:陈正宝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8)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