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花博会再见了,“花文化”却可以继续点亮我们的生活、让申城更美更有温度
分享至:
 (41)
 (5)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柳森 2021-07-10 07:14
摘要:“花文化”可以很好玩。

近年来,“花”仿佛一种雅致却又充满生命力的元素,提亮了申城风景,也美化了市民生活。

春日里,樱花、桃花、紫藤花盛开时,公园里游人如织。各种以花为主题的文化活动供不应求,各种公益性园艺在线课程甫一问世便被“秒杀”。

鲜切花销售搭上了互联网和现代物流高速发展的快车,成为不少年轻人装饰空间的首选。

选材制作皆走精致路线的花艺店,不仅受到商业综合体的欢迎,邀请其入驻,也因装修精心,成为所在街道的亮点。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室副主任曹祎遐看来,“花文化”在上海拥有良好的市民基础,但若想发展更广义上的“花文化”,还需从内涵到功能进行拓展和深化。

曹祎遐

都市人会有想让自己慢下来的片刻

上观新闻:我国自古有花文化的历史积淀,但如今,为更多知名国际化大都市所推崇的“花文化”似乎是另一种新型文化形态。从市民喜爱赏花、参加各种以花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到更广义上的现代都市“花文化”,中间还有多长一段路要走?

曹祎遐:“花文化”要发展,发自市民内心的需求是首要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上海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市民基础。

比如说,今年入春以后,上海有关花的活动可以说一个接一个。我观察下来发现,现在一些市民对于赏花的喜欢与另一些市民对于喝咖啡的喜欢类似。

但细细比较一下的话,咖啡文化仍然属于快节奏中的闲暇、属于于休憩时光中不忘找灵感,而花文化更“慢”一些、修身养性的成分更多一点。如果说,咖啡会让人联想到创意的孵化,联想到开工前给自己加把劲,到公园赏花或许还有点人声的喧闹,等到种花时刻,人就真的要静下心来了。

种花时的人,大都已经从工作回归生活的一隅。好比“泡茶”讲究茶叶、水温和程序,种花、打理花也有自然条件和动作步骤上的讲究。花种在什么地方、花种本身喜阴还是喜阳、需要多大的水量,真要种好,个中元素的每一道搭配皆需用心。

上观新闻:种花时的“静”与工作时的“快”,似乎还形成某种反差。

曹祎遐:是的。这就不难解释,花文化为何在国际化大都市受到推崇。可能背后的原理就是,都市人工作生活节奏都比较快。当个人回归到属于自己的小家时,反而愿意拿出极大的耐心来做点安静的、更需要走心的事。或许是脑子装得太满,需要放空,又或许是需要刻意留一段时光,追溯自我的本能。种花、琢磨花艺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种选择。用这种方式,让自己慢下来。而且,与花相处又能让人与自然保持联结,让人通过不太复杂的劳作,就能多一种幸福感的来源。

此外,养花种花还具有一定的交互性。我身边有一些朋友就通过养花、种菜结交朋友。大家或是切磋园艺、花艺,或是分享种子、果实,很容易就能互动、熟悉起来。交流知识,也交流了情感,这是很多城市人喜欢的。

包括原先城里人买鲜花,更多是作为一种礼品,送给亲人或是朋友。现在很多都市白领买鲜花更多是为了“悦己”。看着这些经过精心搭配的鲜花,就觉得心情很好,一到周末,更加向往到自然的怀抱中去徜徉一番。这样与花亲近就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了。

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就不难理解,为何花文化在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城市,会有非常庞大的产业链条。花作为一种媒介,可以融合非常多的生活场景,嫁接非常丰富的产业元素、文化资源。一位英国朋友曾用一张图,帮助我了解花文化在英国人生活中的无所不在。英国花文化能够触达的产业端口、环节、资源之丰富,让我十分惊叹。

小朋友在花博会园区画“花”。 张海峰 摄

作为产业黏合剂的英国花文化

上观新闻: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对英国整个GDP贡献的占比额超过金融服务业。其“花园经济”也十分有名。这样一个国家,当下如何演绎自己的“花文化”?

曹祎遐:关注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花似乎是个回避不了的话题。

去年3、4月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我正在英国访学。关于英国花文化,有几件事给我留下很深印象。

一件事情是,在疫情可控之后,英国开放的第一批公共空间就是公园。因为,公园在英国是一种刚需。尤其在伦敦这样的大都市,每天去公园跑步、健身、休憩,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在开放公园之后,第二批开放的就是花园,其中有一部分花园还是私人的。

这时,我才知道,英国有一个非常庞大的花园系统。全英国从公共花园到私人花园,再到花园形态的地产项目,都属于这个系统。英国有一个叫作“国家花园计划”的项目,囊括的各类花园总量超过3700个。英国民众办一张类似年卡的东西,就可以在当年免费去很多花园。

英国之所以鼓励私人花园也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公众开放,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花园的维护和运营成本很高,需要通过营收覆盖成本;另一方面,英国人视花园为重要的文化资源,通过花园,餐饮、衍生品的开发和运营都可以带来收入。有的私人花园会自己运作面向公众开放的业务,有的会聘请专业机构打理,使整个业务的发展更专业、更易于持续。

另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在英国种花非常方便。英国本土人士爱种花自是不用再讲。很多移民在生活达到一定水准后,喜欢种花的也大有人在。有花园的在花园里种花,有阳台的在阳台上种花。

在英国,到超市里买花非常方便。超市出入口等明显位置大都设有鲜花销售区。很多人完成日常采购以后,就会随手买些鲜花带回。这是一种。另一种,英国与家庭鲜花种植相关的园艺产品非常丰富。英国有很多园艺用品店和苗圃。在苗圃,人们能很方便买到花种。在园艺用品店,几百上千种种花过程中用得到的物资、工具琳琅满目。小到种花要用的铲子,支花用的支架、竹竿、竖条,布置花园用的各种材质的装饰物,大到玻璃花房的阳光顶棚,光是拥有专门叫法的顶棚就有十几种,可见这个产业的渗透性极强。

英国人在做精做细与园艺相关的产业之外,还几乎将花文化渗透到了市民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在功能性的开拓上,他们把花文化嫁接到了化妆品、药品、食品、美术馆、书店、剧场、文旅产品等方面。光是BBC一家电视台,就有十几档跟花有关的节目。甚至连查尔斯王子都会制作节目教大众种花、养花,细致到怎样种好某种品类的花。

在时间维度的开拓上,英国人不仅一年四季有合宜的花可以种,还有各种契合时令主题的花园活动、花文化活动可以参加。很多活动都按照花期提前设计好,成熟的项目逐步被固定下来。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专家在花博园区的花海中,成功营建了一片可观、可食、可体验、可展开科普教育的“蔬菜花园”,很受市民喜爱。 张海峰 摄

做深花文化的两个要点:空间排布和参与机制

上观新闻:联想到我国古代就有很深厚的花文化积淀,未来,我们可以调用的文化资源其实是非常丰富的。以英国的经验为例,可以给上海的花文化营造,提供哪些比较契合我们市情的启示?

曹祎遐:有两点是我们马上就可以多想办法、拓展思路的,那就是空间排布的拓展和参与机制的设计。

先说空间排布。上海和英国的伦敦比较像,寸土寸金,“螺蛳壳里做道场”是权宜之计。比如,有些品种很适合种植在垂直立面上,那我们不妨更好地把闲置的空间资源、立面利用起来。有些花种通过和其他植物品种的组合,很适合用于打造小型花园、口袋花园。只要条件合宜、搭配合宜,哪怕是狭缝当中的空间做精做强,都有可能成为非常精彩的绿植花卉空间。

再说参与机制的设计。在英国很多街头小店的收银台,能拿到介绍各种本地文化活动的宣传单,方便市民、游客了解并参与其中。背后往往是一个类似“专业领域协会”的平台,将所有能够串联起来的活动资源聚拢到一起,然后通过策划和排片,让大家一年四季都有盼头、都有事可干,很方便地就能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或项目。

在英国很多街头小店的收银台,市民、游客都能拿到类似的小册子,介绍各种可以“拜访花园”的活动。 曹祎遐 摄

这样的机制如果能坚持、延续下去,能形成一种非常有趣的整合效应和联动效应,也更有利于传播。首先的受益者是市民。只要他们愿意,到了某个具体的时间节点,直接去参与就可以了。这样一种机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高效地利用整个城市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去发挥整个城市的功能。当然,这样的机制需要很精细的设计,需要很强的资源调度能力。有了这个平台以后,还要多多鼓励各种文化机构参与其中。鼓励大家根据具体的时间节点设计活动,放到平台上,与其他活动形成一个整体的活动方案,一起来深化主题、拓展想象力。所有参与者都是合作共赢的关系。

花文化相关的产业很多属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项目、活动从酝酿到兴起需要非常大的前期投入。这也就难怪英国人为什么要以如此集约的方式推动大家合作、共赢。因为只有更多的人合作,才能以更集约的成本来推动相关的创意文化活动,才更容易挺过初创期,一起更好地活下来。更何况,文创的东西就是要好玩,要让大家玩起来,才能形成规模效应,才能拉动消费。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了各种文化资源的整合和联动,整个文化氛围的热度也更易于聚拢、提升。

栏目主编:龚丹韵 题图来源:上观摄影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5)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