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林生斌的“川剧变脸”,其实也是一面镜子
分享至:
 (37)
 (6)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风平 2021-07-07 18:28
摘要: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无助于我们准确认知复杂的世界。

一个多星期以来,以“官宣生女”为分界线,“杭州保姆纵火案”遇难者家属林生斌的个人形象经历了过山车一般的颠覆。在此之前,他是深情、悲痛的丈夫和父亲;在此之后,他快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一些愤怒的网友在对他口诛笔伐之余,还把剧情往玄学和侦探小说的方向推进。

身为一桩惨烈刑事案件的苦主,林生斌的不幸遭遇令人同情。然而,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他在社交媒体上的发言,从表达失亲之痛、悼念之苦,逐渐过渡到树立人设、经营人设,把公众的同情心变为网络流量,进而变为商业利润的一系列操作,也确实存在诸多失当之处。在他的人设“翻车”之后,这些失当之处已经被指责了无数次,他本人的声誉和商业利益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从这个角度来说,公众的受欺骗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愤怒情绪并非没有道理,他当前千夫所指、背负骂名的处境也不完全冤枉。

林生斌正在为他的失当之处付出代价。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都将继续承受舆论和道义的谴责。然而,作为舆论场上的另一方,公众需要反思吗?

要知道,林生斌本人无法独立完成这一系列不当操作。树立人设、经营人设意味着一种表演性的生活和人生。表演需要观众。如果把四年来事态的发展变化比作一出连续剧,那么公众不光是围观观众,而且已经深度参与其中,合力推动整个剧情的跌宕起伏,发展变化直到今天。

至情至性、忠贞不渝、至死不休,林生斌的人设显然迎合了公众的期望。翻开童话书本,多少故事结局都是“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琼瑶小说没有童话那么完美,但悲情的主人公哪怕经历生离死别,还是依然痴心不改。金庸笔下的侠客杨过,也有令人闻之断肠的16年之约。这些文学故事都赚尽了读者的眼泪。

至情至性的人设,也使大批网友被林生斌“圈粉”。入戏太深之余还不惜慷慨解囊,助力他成就电商生意。然而,与文学故事不同,林生斌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把一个普通人纯粹化、符号化、偶像化,然后不加克制地投入感情,这本身就很值得商榷。现实生活远比文学故事复杂,真实人性也比纯粹化的偶像更加多面。哪怕林生斌对遇难妻子和儿女的思念和痛悼货真价实、从不掺假,也并不必然排斥他开始一段新的感情,找到一位新的伴侣,开始一段新的生活。可见,公众对他的期许和塑造,以及由此生发的被感动和自我感动,确实有一些值得反思之处。

“官宣生女”之后,林生斌的个人形象如川剧变脸一般遭遇了剧变。舆论对他的揭批不断升级,目前已经有人怀疑他是纵火案的共犯。这种纯粹化、符号化、极端化的思维模式,与此前对他的偶像化、神话化可谓如出一辙。如果说,此前舆论对他的神化有失当之处,那么现在舆论对他的全面丑化同样欠妥。

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无助于我们准确认知复杂的世界,简单粗暴、整齐划一地捧杀和棒杀,实际上也暴露出思辨能力的不足和逻辑思维的孱弱。林生斌就像一面镜子,对他前后截然相反的评价,恰恰也映照出人们在理性和情感方面存在的一些弱点,值得有所反思。

栏目主编:封寿炎 文字编辑:封寿炎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6)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