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从“九个必须”感悟第二次赶考的“答卷”要领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多 2021-07-05 16:31
摘要:理论界解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辉煌成就和成功密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得新进展,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21年7月2日举办了“道路探索与理论创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学术研讨会。

一个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教育部“长江学者”、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永贵教授用“四个伟大”来总结其对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认识。一是伟大奋斗历程振奋人心。100年来,中国共产党改变了中华民族的面貌,改变了中国近百年来饱受压迫的历史,真正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前所未有。二是伟大建党精神令人鼓舞。总书记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凝练概括令人鼓舞,这是对我们党百年历程的核心使命和责任的一种凝练,体现了我们党百年的精神品格和特质。三是伟大政治宣誓令人振奋。四是伟大号召催人奋进。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应该更好地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在理论研究上要有新作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要有新突破,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上要有新举措。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何益忠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从百年奋斗中看清楚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以史为鉴、开创美好未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由此可见, “七一”重要讲话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前行的宣言书,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纲领性文献。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邱仁富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丰富经验,系统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庄严宣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七一”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提出了许多原创性的新观点新论断,是21世纪读懂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性文献,是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花勇副教授认为,“七一”重要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对百年来领导人民开辟的伟大道路、建立的伟大功业、铸就的伟大精神的高度总结和时代凝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高尚品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赤胆忠心、一心为民的坚定立场。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必须坚持整体思维,完整理解其内涵与外延体系、思想定位和世界意义。

一个主轴:建党精神的贯穿红线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曹景文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创建过程中孕育了伟大的建党精神。建党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起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逻辑起点。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等具体精神都是建党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建党精神的四个方面内容有机统一于党的初心使命,并贯穿于党的全部奋斗历史进程中。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红娟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对建党精神进行概括,并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需要将建党精神置于中国共产党精神史中进行研究。具体来说,一是需要将建党精神置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理清建党精神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等其他精神的内在关系,从系统学和类型学角度对建党精神进行定位;二是需要对建党精神的发展逻辑、传统养分、实践基础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即从精神的孕育与发展角度来理清建党精神的实质。

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马福运教授认为,事业越是伟大,精神越要激扬,精神的力量坚不可摧,历久弥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顺应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的潮流,历经百年孕育和锻造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力量之根,也是动员和鼓舞世世代代共产党人接力奋斗的力量之源,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史赓续中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九个必须:第二次赶考的“答卷”要领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讲到了九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强调的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最后一个方面则强调的是“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可以理解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确立的基本主线,就是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全面领导,而要依靠党的全面领导来办好中国的事情,党必须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管好治好。围绕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一系列的重大命题和重大判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智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就是一篇大文章。读懂这篇大文章的要义在于,把握历史主题主线,弄清楚“段落大意”,也就是弄清楚历史发展阶段划分及每个阶段的任务、成就与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阶段进行了创新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视野,提出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总结历史,前瞻未来,基于四个“伟大成就”,提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四大发展阶段。四段论不仅是对过去百年的总结,还是对未来的前瞻。

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韩强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并着眼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功、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九条基本经验。这九条经验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世界瞩目的时代之问,既是对中国共产党成功密码的揭示,更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本遵循,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未来岁月中继续走向成功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家林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多个创新性论断:一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主题,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贯穿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整个历史。二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具有重要意义。三是明确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守初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此就必须做到“九个必须”。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副研究员王建新认为,一方面,“七一”重要讲话回顾了党的光辉历程,明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提出了伟大的建党精神;另一方面,展望了光明前景,用“九个必须”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成功经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实践路径。

四个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刘志明研究员认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功,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始终牢记初心使命。过去成功不代表将来成功,始终如一地贯彻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过去成功、将来继续成功不可或缺的法宝。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会发现,中国共产党存在的根本价值就是为人民做好事,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鹏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历史经验证明,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关键是无产阶级政党要始终做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和引领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自觉为先进生产方式扫清道路并促进其形成发展的历史。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继续推进先进生产方式建设,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动态发展要求,满足人民发展的各种需要。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需要中国共产党从世界生产方式状况出发深入把握世界历史大变局,探索发展先进生产方式,努力成为世界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和引领者。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嵘均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观,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二是根本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政治认同的问题,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三是根本回答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和根本宗旨的问题,强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群众路线;四是根本回答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的问题,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五是根本回答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问题,强调全体共产党员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教授认为,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得出的一条宝贵经验。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凝聚社会各界共识,汇聚人民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今天,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就是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动摇。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中央财经大学赵付科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这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是从价值论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时代价值的阐释。“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是从实践论的角度对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的阐释。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光锋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奋斗史。百年来,党的理论创新路径主要有:一是在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中进行理论创新;二是把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总结的好经验上升为党的理论;三是在总结国外政党建设历史经验教训中进行理论创新;四是在对党的自身历史总结中进行理论创新。回眸党的百年历史,党的理论创新给我们以诸多现实启迪:一是坚持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论。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群众路线;注意调查研究;重视国内外政党建设历史经验比较。二是加快理论创新体系建设。超前布置重大理论前沿研究;完善理论人才发展机制;进一步优化理论创新环境;不断完善理论人才培养与建设制度。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认为,党的百年辉煌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的学科布局,创构关于意识形态研究的“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不仅可以进一步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础,而且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应该承担起民族复兴使命,即提出深深植根中国大地的“接地气式”的“真问题”,以独特的中国思维范式和话语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

两个创造:建党百年的世界意义与国际贡献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部长段妍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的庄严宣誓,标志着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年奋斗历程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践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及世界意义,归根结底来自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来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条既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新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靠的选择方案与重要的“他山之石”。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教授认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进程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三者统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概念的提出使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的社会主义向度和世界意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具有更加明确的同构逻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两个字的内涵非常深刻,人的要素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离开人的现代化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凸显人民性的现代化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真正内核,这也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向度。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赵勇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和世界效应更加显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同时具有“世界历史”的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彰显了中国道路的原创性贡献,需要不断作出理论概括和理论创造。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勇教授认为,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求索奋进,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谋大同的天下情怀因自身和中国的发展壮大而日益深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世界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新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们一道,弘扬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为满足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携手奋斗。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邱卫东副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克服垄断资本主义扩张悖论,提出追求经济社会公平正义进而实现民富国强的智慧方案,凸显了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指向,彰显了当今时代正在由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迈向更高的共商共建共享的新文明类型阶段。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