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金融区块链 > 文章详情
炼钢技术虽然日新月异,宝钢人那一股劲始终不变
分享至:
 (41)
 (7)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杨 2021-06-08 07:01
摘要:岁月有限,憋着劲赶超一流;攻关无休,保先进乐在其中。

1978年12月23日,宝钢打下第一根桩。随后,因宏观经济困难等客观因素,宝钢工程几经波折,直到1985年正式竣工投产,炼出第一炉钢。

第一代宝钢人,总是憋着一股劲,哪怕面临再大的困难,他们都秉承一个信念:一定要赶超世界一流。

时光荏苒,技术日新月异,钢厂里的许多设备早已大变样,可宝钢人的那股劲一直没有变。

不闻窗外事,只想炼好钢

王增亚直到今天还记得,当初炼出宝钢第一炉钢的细节。

17岁就进入上海第一钢铁厂的他,看到热热闹闹的炼钢场面,一下子就迷上了,这一干就是7年。

1978年,身在国外援建的王增亚得知了国家建设宝钢的消息,兴奋得睡不着觉。“当时觉得自己太幸运了,能参与宝钢组建这么大的历史事件,光荣!自豪!”

宝钢,是在我国成套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基础上建设起来的现代化特大钢铁联合企业,拥有新的装备、新的工艺、新的技术。特别是转炉容积达300吨,是当时上海最大转炉的10倍,操作全部由计算机控制。

“据说按一个按钮,一车钢就出来了,这让我觉得非常震撼。”王增亚说,“我以前都是靠自己的眼睛,判断钢水多少度,碳含量多少。但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都由计算机来控制,效率就高多了。”

只是,对当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王增亚来说,要搞明白计算机炼钢,算得上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快速掌握这项技术,王增亚放弃所有的业余时间,一天16小时扑在学习上,刻苦钻研。不仅是他一个人,王增亚回忆,那时候整个宝钢都沉浸在一种学习氛围中,大家都憋着一股劲,一心要把宝钢搞好,为中国的钢铁事业作更大贡献。甚至等班车的时候,还有同事拿着半导体争分夺秒地学外语。

随后,王增亚等技术骨干被宝钢派往日本专程学习。那几个月里,他如饥似渴地吸取着各种专业知识,很快就掌握了计算机转炉操作的要点,通过了考核,并获得了第一个上机独立炼钢的机会。

“当时压力不小,独立炼钢,万一出点差错,会给所有来培训的同志造成不好的影响。”好在王增亚技术过硬,重压之下,不仅成功了,还取得了一连20炉全达标的优异成绩,被日方专家充分肯定,更成为赴日培训人员中的第一个独立担任炉长的人。

1985年9月20日,学成回国的王增亚,终于站上了操控宝钢第一炉钢冶炼的操作台。

“我那时什么心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炼好钢。”那一刻,王增亚的周围似乎都安静了,尽管周围有很多人在围观议论,但王增亚只听得到自己脑中的声音。他和团队像平时一样,按步骤冷静操作,一气呵成,第一次就冶炼成功。宝钢300吨转炉的第一炉钢,就这样出世了。

每次回忆起这一时刻,王增亚都会说:“我当然为自己能在历史中留下一个重要瞬间感到自豪,但更值得大家记住的,是我们那一批人,一心把祖国钢铁事业搞上去的那一批宝钢人。”

如今,王增亚虽然已经退休,但仍然关心着宝钢的新进展。“现在有个新技术,从钢水到热轧卷,整个过程半分钟都不要,如果我们能商业化就太好了。”谈起炼钢,这位“老法师”仍然两眼放光。

知错能反思,走上创新路

一卷卷热轧钢卷,经过冷轧产线的激光焊机,被瞬间链接在一起,形成一整条钢带,穿过轧机。每当看到这一幕,陈杰心里总是有一种满足感。

这位看起来很“文气”的中年男人,在宝钢股份冷轧厂设备点检岗位已经干了20多年。

设备点检是一个要求仔细的岗位。20多年前,初出茅庐的陈杰就因为求快犯过错误。当时一个项目的进度非常赶,在完整地调试完第一个设备以后,对于剩下的同型号设备,他想当然地做完初级调试就准备收工。师父发现后,对陈杰进行了严厉批评:“你给我记住,时间不是这样省的。”

这句话,陈杰一直记到今天。

时间不是这样省,那能不能从效率上着手呢?就这样,陈杰走上了一条向创新要效率的路。高强度钢的焊接攻关,就是他的代表作。

随着汽车板制造水平的不断提升,高强钢成为新的发展趋势。2009年开始,冷轧厂在1730轧机尝试轧制高强钢。然而想要热轧钢卷连续不断地进入轧机,需要通过激光焊机,快速融化钢卷的两端,将两个钢卷头尾焊接起来。

只是,异常坚硬的高强钢却让焊机吃不消。由于配套的激光焊机原有设计适用于普通汽车板,要拓展焊接高强钢难度极大。一开始,焊接三个高强钢热轧卷,就会有一个断带,大大影响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高强钢硬,我比它更硬。”陈杰和团队成员开动脑筋,一点点改进技术,一个个攻克难关,开发出了全新的高强薄带钢焊接工艺技术,自主设计了提高焊接板材热处理及焊接稳定性的专有设备,以及保护气体喷嘴高效校准技术、激光打点定位在线检测技术等,解决了高强钢焊接的大问题。

这些创新技术的背后,是陈杰日复一日的付出。陈杰每天睡觉都会把手机调成震动模式,放在枕头下面,因为厂里遇到技术难题,即便半夜他也随叫随到。

3年时间,在陈杰和团队的努力下,高强钢的等级从800Mpa,到1000Mpa,再到1200Mpa,断带从3卷一次、6卷一次、十多卷一次,到数百卷、数千卷一次。不知不觉之间,宝钢的冷轧高强薄带钢板材焊接技术和设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生产企业水平,还申请了一系列专利。

对于这样的成就,陈杰笑着摆摆手:“解决问题,就是我们的日常工作。一个问题的解决,就像一个关卡,过去了,还有下一个等着你。”

时间一长,陈杰也觉得乐在其中,他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一套方法论:“我不喜欢被设备牵着鼻子走,我要做掌握设备命运的人。宝钢的一些设备用了有年头了,怎么去保持设备的有效性,我们的功夫要做在前面。”

“行业在发生变化,过去一个人只维护一个区域的焊机,现在两到三个区域就一个人负责。但不变的,是我们宝钢人始终要跟上创新的步伐,不断学习进步,把宝钢人的那股劲一直保持下去。”陈杰说。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7)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